城市化網訊 正在舉行的北京市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居住證及積分入戶問題成為熱點。有委員提出,應嚴格控制因就業而取得北京戶籍。建議建立京津冀戶籍制度改革聯動機制,探索在京工作、在河北落戶的政策。“北京工作河北落戶”能否行得通?近年來類似言論為何層出不窮?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指出,這些“嚴格限制北京戶籍”言論的背后,是廣泛存在的社會歧視觀念,“因為自己處于某種崗位或某個城市,就高人一等,不允許別人進來,這種‘人上人’的想法極其落后,缺乏平等博愛的理念,但卻非常普遍。中國應該補足公民教育和平等教育。”
北京政協委員提出“北京工作,河北落戶”,表面看可能緩解北京的人口壓力,但顯然會造成新的不公平。胡星斗解釋,“在北京工作,意味著稅收等留在北京,給北京做貢;戶口留在河北,這部分人則無法享受北京的相關公共服務。最終好處歸北京,難題留給河北,這種做法根本行不通。”
這一建議反映了以嚴防外地人的辦法管控北京人口的思維方式,胡星斗指出,這種管控思維也存在于諸多官員中。胡星斗將其比喻為堰塞湖,北京集中了全國最好的大學、醫院、科研機構、國有企業總部、文藝機構等,人們自然希望來京發展,導致北京想盡辦法提高門檻,結果堤壩越修越高,堰塞湖的水位也越來越高,越來越不敢松懈,不斷加固堤壩,形成惡性循環。
管控思維也體現在政府以行政手段干預戶籍以及城市發展。在胡星斗看來,北京已經構成了“特權”城市。包括很多官員對此并沒有清晰認知,缺少通盤考慮,日漸形成一種慣性思維。
解決北京戶籍難題,除了平等理念的普及、沖破既有利益藩籬、減少行政管控思維等,胡星斗建議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發達國家之所以城市差距小,是因為民眾用腳投票,自由遷徙,促成各地均衡發展。
另外,該政協委員提出京津冀聯動機制,也要通過市場機制,而非以犧牲河北利益為代價。胡星斗指出,同樣嚴重缺水的河北要向北京調水,而河北民眾卻喝不上“流過自己門口的水”,同時,河北的工業發展也需要以保障北京資源、資源為考慮因素,應該改變北京作為“特權”城市的狀況,與其他地方平等發展,比如,北京按照市場交換的原則對周邊地區提供各種形式的補償,而不是通過下達命令,以行政方式配置資源。
胡星斗建議,北京可以擴大行政區劃,把環北京的貧困帶劃入北京,由北京帶動這些地區發展,進而北京也可以容納更多人落戶,為實現京津冀一體做出應有的貢獻,而不是單純固守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