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汽車在環境污染中應該承擔多大比重的責任,至今仍是一個沒有定論的議題。但不可否認的是,日益增長的汽車保有量,確實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城市化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堅持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是汽車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表現;而汽車企業則要根據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新能源汽車研發;此外,政策給予新能源汽車的支持和導向,還遠遠不夠。
潘家華表示,現在要實現城市的宜居、低碳,就必須對交通基礎設施、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進行根本性的改變。其中,交通方式主要就是指汽車。從汽車本身來說,隨著技術的進步,燃油經濟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汽車數量的增長速度遠遠高于節油性的提升。這就使得汽車保有總量越來越大,對環境、尤其是空氣質量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以中國當前的情況來看,汽車產業的平穩發展仍將持續,因此要改善空氣質量,就要求汽車產業內部做出革命性的調整和改觀,讓汽車這一主流交通工具,在兼顧便捷性的同時,逐漸突顯出環保、低碳、節能的特性。
他認為,以中國的消費特點來看,汽車企業要從研發層面開始對消費人群分類,對不同的特定群體,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發。潘家化分析,一方面,各汽車品牌都有相對集中的目標客戶,這是推出新能源汽車產品的導向之一;另一方面,企業也要看到消費群體的變化,并且順應形勢,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研發不同的新能源汽車。比如未婚的年輕人群和老年人群,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未來的中國人口中將占據較大的比重,這部分人群對于汽車的使用要求不高,但是市場潛力很大。汽車企業應該針對這部分消費群體,研發小型的新能源汽車。而對于已經有家庭,對汽車的空間、續航里程要求較高的消費群體,汽車企業就要研發出與燃油車性能相近的新能源汽車。
談到阻礙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因素,潘家華認為,可以分為幾個層面:市場接受度不夠,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認知程度很低,并且大多抱有懷疑的態度,需要進一步普及推廣相關知識;基礎設施的建設緩慢,在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擔憂中,最多的就是充電問題,消費者無處充電,自然不會考慮購買新能源汽車;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支持不夠,應該進一步加強政策導向的力度,以北京為例,可以實施新能源汽車不限行、不限購、停車費減半等等措施,才能把新能源汽車的優勢突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