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2015年伊始,城市化委員會專家委員、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趙曉撰文對如何讓中國經濟這艘大船走得更穩更好提出建議。
趙曉表示,首先要明確的是,我們不必再擔心中國經濟會垮掉。2014年,在政治上,強力反腐不僅傳遞出新一代領導人銳意進取的決心和意志,更顯示出其堅實、強大的執行力;同時,“依法治國”的大方向使得十八屆三中全會“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理念得以落地。在經濟上,大刀闊斧促改革,明確市場配置資源主線,努力簡政放權,逐漸打破壟斷。尤其是國務院43號文,規范地方債務行為,其意義不亞于1990年代的分稅制改革。房地產風險也正在回落,“以時間換空間”策略初顯成效;去掉了金融危機和樓市危機的大患,又以法治改革打破利益阻撓,通過實現“人”的城鎮化對內需的拉動,再加上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對于中國金融和經濟的保駕護航,“中國崩潰論”可暫時閉耳不聽了。
只是,趙曉還擔心兩大隱形風險:全要素生產率下滑導致的經濟爛掉的風險,以及人口紅利快速消退未富先老導致的經濟活力喪失的風險。全要素生產率風險指的是增長全靠投入而效率很差,從而在投入耗盡后經濟突然崩潰。典型例子是蘇聯和東亞。它們都在高速增長后突然崩潰,皆因全要素生產率出了問題。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在2010年后快速下滑,這是趙曉最擔心的風險。大量研究表明,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低速增長,85%與全要素生產率的下滑有關。
未富先老的風險是指中國人口快速老齡化導致的經濟活力下降。沒有一個老齡化國家能保持經濟活力,更不能從中等收入進入高等收入。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對30個國家經濟增長的研究結果表明,人均G D P在16000美元才告別高速增長。我們人均G D P還不到一萬美元,增長就要換擋,原因何在?當前中國60歲以上人口已占了大約15%,2020年預計將超過20%,中國曾經的人口紅利突然變成了今天的人口負債。對經濟增長而言,人口負債是很沉重的負擔,這也是當年日本經濟崩潰的背后元兇。
中國經濟增長能跑過人口老齡化嗎?中國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嗎?中國夢能否變為現實,未來十年很關鍵,而2015年的破局則更為重要。
該怎么辦?學者們的主要觀點分為兩種:一是主張從供給側發力,大力改善供給,實施經濟結構升級。也就是主張以改革促發展,比如打破壟斷、搞活市場、給企業減稅等。另一種是主張從需求端發力,適當刺激需求,幫助經濟渡過難關。也就是主張要保增長,比如呼吁降準降息、加大政府投資、松綁房地產調控等。究竟哪種觀點正確?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從1970年到1983年,美國“滯脹”13年。經濟學上的“滯脹”是指增長停滯、失業率增加和通貨膨脹并存的經濟現象。后來的研究表明,科技創新處于低潮、出口貿易份額下降、實體經濟缺乏增長點是美國經濟“滯”的根本原因,而以赤字為主的擴張式財政政策和以增加貨幣供應量為主的貨幣政策雙雙“失靈”是美國經濟“脹”的幕后推手。解決美國的“滯脹”問題,當時的經濟學界主張有三派:供給學派主張增加供給來抑制成本上升;凱恩斯需求學派主張刺激需求先解決“滯”的問題;貨幣學派則認為通貨膨脹歸根結底是貨幣問題,所以主張先調整貨幣政策的目標。美國政府當時沒有單獨接受某一派的學說,而是兼蓄并舉,綜合了各個學派的主張:以凱恩斯的需求理論作為宏觀調控的依據;以供給學派的減稅和放松市場管制來促進科技創新;以貨幣學派的總量控制來穩定貨幣市場。最終,美國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以高科技產業的崛起再次領先于世界經濟。
回過頭來看當下中國,美國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供給學派與需求學派,促改革與穩增長,改善供給與拉動需求,并非絕對的對立或者誰對誰錯,二者可以平衡、統一吸納。趙曉曾經撰文指出,在現階段,中國經濟政策具有兩面性:一面是“促改革”,一面是“穩增長”。要看具體情形,經濟下滑時,可能會傾向“穩增長”多一點,經濟企穩時,可能會傾向“促改革”多一點,這也是新一屆政府一直強調的宏觀調控政策的預見性、針對性、靈活性和審慎性。
據此,2015年,在促改革與穩增長之間尋求平衡應作為中國宏觀調控的主基調。趙曉認為,相較于2014年,2015年宏觀調控可能偏向于“穩增長”會稍多一點。主要理由有三:第一,現有的改革大多只是剛剛起步,要想在2015年就見到明顯的改革紅利不太現實,中國經濟持續放緩的壓力仍然較大,出于“保底線”的需要,諸如降準降息、穩定房地產市場、加快基礎設施項目審批的“保增長”措施仍應陸續出臺。第二,當前正在進行的改革和經濟放緩可能會使得中國的經濟風險過早暴露。例如,地方債的改革有利于消除整體風險以及中國經濟長遠發展,但在短期可能會使得地方政府缺乏增長動力甚至消極怠工,如何確保地方政府的發展動力不衰減是一個新的課題。再比如,2014年以來,高杠桿水平的企業部門的償債能力因利潤暴跌而承壓,企業的違約風險可能會傳導至影子銀行業體系和正式銀行業部門,為規避系統性金融風險,保持合適的流動性和一定的經濟增速就很有必要。第三,目前中國還沒有找到替代傳統增長模式的更好模式,而改革正是拿傳統模式開刀,如果下刀太快太狠,轉型沒有成功,企業就死掉了一片,這是得不償失的。
趙曉表示,綜合來看,對中國而言,放棄促改革肯定不會,但放棄穩增長也是萬萬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