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成都正在重新認識周邊環境及價值,整治過程中提出充分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變‘要我改’為‘我要改’,使得城市規劃的科學化、民主化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日前,城市化委員會戰略咨詢委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在接受成都一家媒體采訪時如是表示。
楊保軍表示,“城市規劃及治理的重點應該從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在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歷了幾十年物質極度短缺的時代,因此社會對“物”的渴望很強烈,因此以往的城市規劃及管理工作呈現出明顯的崇拜效率、GDP特征,但實際上人的生活質量并沒有得到同步提高。如今,隨著經濟社會的高度發展,人們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質量、周邊的生活環境是否也跟著提升了?”他認為,基于此,城市規劃及管理工作也應該從“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
楊保軍認為,一個合理的城市規劃,要用四種力量介入: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政府是一個規劃項目的源頭,政府有需求展開一個項目,然后專家來進行合理性評估并設計出科學性方案,其中涉及各部門的協調、配合,公眾參與進行對話、溝通,最終出臺一份完整的項目規劃。“現在不少城市的問題是,這四種力量很不平衡,有些領導過于自信而忽略了其他幾種力量,導致了決策不科學、不合理,使最終出臺的規劃方案,存在較高的風險。”他認為,成都將群眾參與提到顯著位置,體現了“以民為本”的管理理念。
“分析成都做的這十項行動,每一個都與市民息息相關,代表著成都正在重新認識周邊環境及價值,認識到環境對于提升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性。”楊保軍以棚戶區改造為例,“真正的棚戶區建筑破損嚴重,基礎設施老化,存在不少安全隱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急需透過設施改造提升生活質量。此次成都做的改造努力,正是透過一系列系統工程,讓市民分享改革紅利、經濟發展成果,最終的指向則是讓市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要充分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積極借鑒曹家巷‘自主改造’模式,發揮通過群眾去做群眾工作的特殊優勢,變‘要我改’為‘我要改’,讓每位群眾都為工作推進貢獻一份正能量。”成都啟動“四改六治理”十項行動,即把群眾參與擺在了重要位置。楊保軍認為,這說明成都城市規劃的科學化、民主化向前邁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