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2-19 19:49:57
來源:紅網 作者:唐杰強
農業部17日發布了《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全國18.26億畝耕地質量等級由高到低依次劃分為一至十等。 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4.98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7.3%;評價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8.18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4.8%;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5.10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7.9%。(12月18日新華網)
此次耕地地力調查和質量評價工作,自2002年已在全國范圍內啟動,經過多年的積累,并且經過專家從耕地的立地條件、耕層理化性狀、土壤管理、土壤剖面性狀等多方面進行了分析,數據的準確性較高,對全面掌握和研究我國不同等級耕地的數量和分布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但從公報數據來看,目前全國的耕地質量情況不容樂觀,基礎地力較高、基本不存在障礙因素的一至三等耕地僅有4.98億畝,所處環境氣候條件基本適宜、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具備一定基礎、增產潛力最大的四至六等耕地僅有8.18億畝,一等至六等耕地在全部耕地的占比僅為72.1% ;而剩余的5.10億畝耕地卻是基礎地力相對較差,生產障礙因素突出,短時間內較難得到根本改善的七至十等地。我國耕地質量面臨的形勢嚴峻,良田數量減少較多、速度較快。
究其原因,與近年來我國農業高投入、高產出的生產模式有很大關系。粗放的耕作方式,特別是化肥農藥過量施用等原因造成了耕地質量的退化,華北平原耕層變淺、南方土壤酸化、西北地區耕地鹽漬化、沙化等問題突出,加之耕地長期處于高強度、超負荷利用狀態,伴隨耕地有機質含量、基礎地力等的下降,低中低產田地、質量退化地、污染耕地的比例逐漸擴大。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可耕種、能耕種的土地將會以超出想象的速度銳減,后果不堪設想。
2013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將確保糧食安全作為底線,18億畝耕地紅線仍須堅守,同時現有耕地面積必須保持基本穩定。今年12月初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指出,“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是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線、是試點的大前提,決不能逾越。”可見,確保耕地面積和質量,已上升至國家改革和發展的戰略高度,必須予以重視。
因此,在統籌推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同時,建議相關部門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和管理,加快建立健全耕地質量保護長效機制,實施推廣地力培肥、土壤改良、養分平衡、質量修復等措施,著力提升耕地質量,夯實糧食安全和農業生產的基礎。同時發動社會各界力量,特別是廣大農民,提高對耕地質量問題的關注度,營造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