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日前,城市化委員戰略咨詢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基地負責人連玉明接受媒體采訪。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基地的首部研究成果——我國首部臨空經濟藍皮書《中國臨空經濟發展報告2014》的總負責人,連玉明認為我國臨空經濟發展有著很強的現實需要。
連玉明以臨空經濟與城市發展的關系為研究視角,梳理了國際樞紐機場與綠色機場建設的主要模式,總結了上海、“珠三角”、鄭州、武漢、長沙等城市臨空經濟發展模式,并針對北京新機場建設提出了思考與建議。他認為,航空將改變城市,這種改變的載體就是臨空經濟。臨空經濟將推動21世紀城市實現發展轉型。
連玉明認為,新技術革命和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推動了全球范圍內的資源配置與生產要素流動,產業結構調整不再局限于一個國家或地區,而是更多地在國際間進行轉移,產業結構調整逐步全球化。在這一背景下,臨空經濟區以其貿易距離長、空間范圍廣、時效要求高的特點,成為全球產業的轉移地和承接地,為產業國際轉移的廣度和深度提供了可能。航空港必將代替海港成為接受投資、對外發展的重要口岸。航線將海岸線進一步延伸,帶來生產、技術、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在一定區域內的聚集,進而實現產業聚集,同步實現產業升級。
同時,連玉明表示,臨空經濟還將推動城市現代服務業與科技創新融合發展。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挑戰,對于一個區域、一個城市而言,只有掌握了核心資源、核心技術、核心人才、核心的全球商業網絡,才能真正掌握發展的主動權。要掌握這種主動權,首先需要有相應的平臺和條件。其中,便捷的交通體系就是條件之一。通過臨空經濟區的發展,構建一個以現代服務產業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模式,可以聚集核心資源、核心技術、核心人才、核心的全球商業網絡,推動科技與經濟結合,創新驅動與產業發展結合,使產業發展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還會使集散效應、規模效應和組織效應最大化。這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就是以機場為核心,形成臨空經濟區,并且逐步由單純的物流制造業,向服務業發展,呈現產業多元化趨勢,機場也由此進一步成為航空樞紐,與高速公路和鐵路相連接,進而帶動購物休閑以及常住人口的聚集等,最后實現空港區與城市功能區協同發展,形成一個航空城市。
連玉明分析,2008年奧運會是北京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機遇,而在新型城鎮化框架下的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北京迎來第二個重要戰略機遇。北京新機場建設為北京抓住、用好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戰略機遇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契機。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是首都經濟圈和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的核心組成部分,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先行區。建設新機場臨空經濟區是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首都經濟圈一體化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加快環渤海城市群發展,著力將環渤海城市群打造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第三極的重要突破口和戰略實踐。他認為,按照規劃,北京新機場以打造“空港一體、港城一體、港域一體”的國際航運中心為目標,以此為核心可以逐步推動建立京津冀三方跨區域京畿新區,不斷創新京津冀三地合作的體制機制,這對于打破三地的行政區劃束縛,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推動首都經濟圈一體化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同時,建設以北京新機場為核心的京畿臨空經濟合作區,也是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發展規律,立足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國家民航發展戰略需要,按照“世界樞紐、中國門戶、區域引擎、生態新區”的總體要求,以京津冀共建、創新跨區域管理體制機制為重點,以產城融合、統籌協調經濟發展和完善城市功能為抓手,以實現集約發展、合作發展、創新發展、開放發展為導向,以北京新機場航空港為核心,以綜合交通樞紐為依托,充分調動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積極性,推進空地聯運、海空互動、產城融合、區域一體,大力發展航空物流和航空服務業、高端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綠色產業和現代都市農業,率先建成全國臨空經濟合作區、國際交往中心新高地、首都經濟圈核心增長極和現代航空大都市。
連玉明認為,這個“京畿新區”不是隨便叫的,應該有個四位一體的戰略定位。一是首都疏解城市功能重要承載區。著眼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創新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的大局,強化“四個服務”職能,通過城市形態、城市業態、城市文態、城市生態的優化和提升,形成北京發展新磁極、首都功能新載體,實現首都城市空間重構和產業重構。
二是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先行區。率先打破行政區劃束縛,探索以經濟合作為紐帶,建立和完善跨區域城市發展協調機制。通過規劃、建設、運行、管理、政策等方面體制機制的突破與創新,實現跨界、跨區域、跨行政區劃的合作,實現跨區域城鎮規劃一體化、機場建設與空港園區建設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產業布局和發展一體化。
三是北京全面深化改革綜合試驗區。把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作為高標準、大尺度、深層次思考和謀劃全面深化改革各項工作的“試驗田”。重點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加強干部跨條塊、跨區域交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四是人口均衡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三型社會”建設示范區。建立首都經濟圈和京津冀一體化空間規劃體系,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的開發建設空間界限,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同時,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優化人口空間布局,更加注重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使人口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與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把臨空經濟區建設成為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