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2-03 18:06:27
來源:求是網 作者:何興偉
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人居科學研究展時強調,新型城鎮化核心是寫好“人”字,說到底就是要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美好。城鎮化,最初始于在于人的自然聚集,其建設的進程也必須堅持“人”這個“核心”,其出發點與落腳點都應當將“人”置于中心,擺在首位。
城鎮化需要注入人文關懷。城鎮化是現代化建設的一個必經過程,同時也是現代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這些年來,我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技術革新帶來的視覺沖擊,也在分享著社會發展進步給我捧出的豐盛碩果,但當前的城市“人文關懷”現狀卻讓人難免擔憂。諸如外來人口難以真正融入城市,被邊緣化、被區別對待、被視為是來“侵占”這個城市發展紅利的一族……諸如此類現象,讓他們感到心寒。人的心理及生理上的需求和滿足感必須成為城鎮化進程中的重點思考因素。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看,城鎮化過程中,人們更多地處于安全需求與社交需求——第二至第三的需求層級之間。這個層級段中,強調的正是“人文關懷”。其包括滿足主體——人心理方面的需求:安全感、自由、防御實力、歸屬感和認同感的需要;同時也包括參與感: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理解等。這些需要更加細膩的心理和精神層面的關注。城鎮化必須注入人文情懷,給以主體應有的人文關懷。不論是頂層設計,還是地方的創新動作,都必須圍繞這一點做好文章。將這種人文關懷之“愛”作為一種潤滑劑,磨合城鎮化中的各個機件、各種元素、各類群體之間的關系,讓這個城市更有情感,更加和諧。
城鎮化需要融入文化元素。俗話說,有水的地方有靈性,那么也可以說一個有文化的地方有內涵。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和生命力。一個地方的優秀文化元素屬于這個地方的軟實力,是內在精神的提升,是一個地方市民對這個城市的認同與慰藉,是城市管理者智慧與情懷的折射。其可以對外界釋放出巨大的輻射力、感染力,能夠讓外界產生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無法割舍的美妙感覺和頭腦印記。有學者認為:“文化軟實力像一條繩子,硬實力像一堆硬干柴,繩子雖軟,卻可以把硬干柴緊緊捆綁在一起,形成鑄造一座美好城市的巨大能量。”一個城市必須將這種軟實力與硬實力的應有貢獻力充分發揮出來,才能產生相得益彰的效果。城鎮化過程必須摒棄“建筑化”的粗放思維,不是將其異化為“圈地運動”,和“趕人上樓”;必須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這一原則,在加長城市基礎設施“短板”的同時,要更加注重挖掘、保護和傳承這個地方固有的優秀文化元素,進一步提升城市的豐富內涵與品位層次,讓人們既享受現代文明的生活,又能得到這個城市歷史和人文的涵養。
城鎮化需要灌入人性理念。城鎮環境是人們生活的一種客觀外界環境,它改變和影響著居民的生活和心理。基礎設施和配套工程是前提要素,而人性的設計是必要補充。如果說“人文關懷”、“文化元素”二者是從意識的層面進行文明的倡導和價值觀的呼吁,那么“人性設計”則更加注重務實的效果。這種人性的設計是從人的“動物性”和“社會性”雙重屬性的視角考慮的,更加注重從“應然狀態”到“實然狀態”效果的追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荷蘭第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的“為避免尿液四處橫流而設計印有蒼蠅圖案的小便池以及為迎合了人們‘投籃’欲望而設計的籃筐式垃圾桶”的經驗做法,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發:人性設計不一定是“來也匆匆,去也沖沖”的直言相勸,也不一定非得掛上“往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一廂情愿。我們需要轉變思維,將被動轉為主動,將空洞的口號變為一些潤物細無聲的有情、有趣、有吸引力的主動作為。
李克強總理指出:“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因此,城鎮化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這一基本原則和終極追求,讓城鎮化的每一個角落都能彰顯“人性”的光輝,讓我們的城市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