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實現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手持訂單三大指標全國領先后,今年首季全省船舶業再傳捷報。據最新統計,1-2月江蘇口岸出口各類船舶113艘,價值24.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28.4%和95.3%。這表明,“江蘇船隊”似乎已沖過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激流險灘,提前迎來了復蘇的春天。
然而,最近在南通舉辦的“機遇·挑戰——中國民營船企發展高層論壇”上,眾多專家學者、船企老總卻認為,復蘇不等于駛上坦途,船舶產業真正的挑戰還在后頭。他們建議,“江蘇船隊”應搶抓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全球船舶業重新洗牌的機遇,快步轉型,以真正成為“中國船隊”的領航者。
暗流險灘增多,逼迫江蘇造船業快“轉舵”
我省去年造船完工量突破150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74%,占世界市場的12.6%,全國的36.4%,成為全球低迷船市中難得一見的飄紅風景。
“但據此認為江蘇船舶業已度過危機還為時過早。”中國船舶行業協會秘書長王錦連分析說,由于船舶業的生產周期較長,國際金融危機對船舶業的影響相對滯后,未來船舶業不會風平浪靜,更大的危機還在后頭。去年最困難時期,全球造船訂單大降97%,江蘇雖然新接訂單198艘,但同比回落了62.2%,現在手持訂單增量不足,吃老本現象嚴重。
而這還僅是表象,真正的問題在于“暗流險灘明顯增多,且有集中爆發態勢”。專家們一致認為,除了無法回避國際船舶產能過剩、技術壁壘日益抬高、造船成本猛增等共性難題外,江蘇船舶至少還有兩大特殊隱患急需排解。
其一,江蘇船舶近九成出口,外向度極高,這本是優勢。但最近由美國挑起的再度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國際壓力,已劍懸頭上。具體到一艘造價6300萬美元的3500TEU集裝箱船上,人民幣每升值1%,船廠就憑空流失220萬元利潤。放大到全省,將白白損失近10億元的利潤。
其二,全省船企超過千家,但真正有實力的也就十幾家,形成1000<10的結構。其中,不少船企是近年一些地方借沿江、沿海開發之機上馬的,還未起航,就遭遇霜打。
但壞事也可轉化為好事。專家建言,江蘇應搶抓國際船舶業重新洗牌的機遇,乘勢建立優勝劣汰機制,引導和扶持骨干船企搶搭轉型升級快班船,既注重量的擴張,更注重質的提升,打造真正能引領我國船舶產業遠航的旗艦。
核心技術,駛向國際航線的“第一發動機”
躍居全國造船第一大省,但還稱不上第一強省,其關鍵就在于掌控的核心技術不夠,絕大多數企業在為人打工,難脫“船殼企業”的帽子。
“這才是江蘇船舶最大的風險!”我國最大民營船企熔盛重工總裁陳強形象地比喻說,缺失核心技術,就像不掌握方向盤卻在大海上航行一樣,往哪里走、能走多遠,自己沒有掌控權。陳強坦言,不斷掌控核心技術,是企業在國際航道上破浪前行的“第一發動機”。目前,熔盛麾下集聚了國內外造船界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1400余人。其中,僅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頂級造船專家就有9人。企業不僅建成我省首家船舶工程研究院,還設立了博士后和院士工作站,科研投入超過2億元,自主研發設計的10多個個性化高端船品被國際造船界譽為“熔盛型”,在國際市場供不應求。
然而,熔盛這樣的高端企業在江蘇還是鳳毛麟角,更多的船企從事的是“來料加工”,產值天文數,利潤小數點。對此,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張維炯提醒說,江蘇船舶不要與人比規模,而要比自主創新能力、比附加值。這方面,要向日本、韓國學習,他們的船舶設計都有自主品牌,而且早已實現全面數字化造船,每一個零件、每一個流程都有編碼,造船效率世界一流。
張維炯同時指出,配套率不高是制約江蘇船舶業做強的另一短板。即使配套,也大多是閥門、電纜、舾裝件等低檔配件,核心部件仍需從國外進口或引進。他舉例說,船用柴油機是船舶配套的核心產品之一,但核心技術至今為芬蘭瓦錫蘭等少數國外巨頭壟斷,目前江蘇幾乎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和品牌。受此影響,江蘇本土配套率不到50%。相比之下,韓國達85%,日本則達95%以上。這個問題不解決,江蘇船舶就不可能真正在國際市場上遠航。
海洋工程,并非“轉舵”惟一航道
無論是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還是自身長遠發展需求,加快轉型升級都是江蘇船舶業必須的選擇。這是專家、老總們的一致意見。
海洋工程是當今世界公認的處于船舶最高端的新興產業。江蘇骨干船企醒得早、動作快。早在危機來臨之前,熔盛重工、中遠船務等龍頭企業就先知先覺投巨資新上海工項目,開辟“第二航道”,在第一時間搭上了國家振興船舶產業政策的快班船。
南通中遠船務自主研發并建造的價值超過6億美元的全球首座超深水海洋鉆探儲油平臺去年順利交付。目前,該公司同時開工建造的海工項目有6個。熔盛重工開工建造的中海油“海洋石油201”是國內自主設計和建造的第一艘深水鋪管起重船,建成后將開創我國深海動力定位大型工程船舶的先河。
但是,海洋工程并非船舶轉型的惟一選擇。國家工信部裝備司處長陳穎濤提醒說,發展海工同樣不能一哄而上。目前,各船企紛紛進軍海工領域,低水平和重復投資現象已有所體現。坐擁江海黃金岸線的江蘇應當未雨綢繆,及時通過產業規劃和行政手段予以制止,避免重蹈“千船競發不敵一巨輪”的覆轍。
省國防科工辦負責人介紹說,從造船大省向強省跨越,我省除了堅定創新轉型外,還有一條重要路徑,就是堅持錯位競爭、保持特色取勝。省里已制定專門產業政策,按照主導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傳統產業品牌化的要求,加快推進重點產業鏈建設,促進造船業由一般加工向高端轉變,產品競爭向品牌競爭轉變,江蘇制造向江蘇創造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