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首個深海鉆井船“大連開拓者”號正式開工,中國遠洋(601919)運輸集團總公司(簡稱:“中遠集團”)在海洋工程裝備制造領域的布局也已基本完畢。
中遠船務成立于2001年,以修船為主營業務。但直到2007年,中遠集團才為中遠船務確定了“修造并舉”的戰略,開始布局海工裝備制造領域。
與修船業務相比,海工裝備制造尤其是海洋平臺的建造技術門檻更高,但同時投資回報率也更高。這正是中遠集團進軍海工業務的真正原因。
高端路線
在中遠集團的業務版圖中,海工業務其實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業務板塊,甚至在其網站上的“經營領域”一欄中都找不到“海工”這樣的字樣。但海工業務卻是整個中遠集團最具成長性,并最具有技術含量的業務。
8月22日下午,中遠集團總裁魏家福在“大連開拓者”號的開工儀式上告訴記者,承接深海鉆井船,意味著中遠集團的業務開始走向高端,找到了新的增長點。
“大連開拓者”號的船東是德國航運及交通信貸銀行(DVBBank),合同總價為5.6億美元。這艘鉆井船的技術含量超過目前世界上任何一種已有的超深水鉆井船。
此前,全球的深海鉆井船訂單都在韓國企業手中。中遠船務承接的訂單意味著打破了韓國企業在此領域的壟斷地位。
在海洋工程裝備建造領域,可分為三類陣營。處于第一陣營的公司主要是歐美公司,它們壟斷著海洋工程裝備開發、設計、工程總包及關鍵配套設備供貨;第二陣營是韓國和新加坡,它們在總裝建造領域快速發展,占據領先地位;中國的海洋工程產業還處于制造低端產品的第三陣營。
從2007年開始,中遠船務開始進軍海工業務。為了解決技術瓶頸,中遠船務總經理王興如數次趕赴新加坡,高薪請來了數十位海歸專家。
南通中遠船務總經理倪濤告訴記者,目前中遠船務已形成了1000余人的自主研發團隊,逐漸形成了以南通、大連中遠船務為主,舟山、廣東中遠船務為輔,配套企業參與局部工程的海工建造格局。
2008年下半年至今,中遠船務累計開工海工建造產品11個,海工改裝產品5個,累計交付建造產品4個,改裝產品6個。中遠船務的計劃是將海工業務發展成中遠集團另一個盈利能力很強的業務板塊。“未來中遠船務將在大連重點布局高端海工設備業務,特別是浮式生產儲油平臺設備。”王興如說。
毛利誘惑
在進入海工業務以前,中遠船務以修船為主業。在經過一系列低成本擴張之后,中遠船務專業修船規模躍居國內第一。但王興如認為,修船市場處在產業的低端,由于技術含量低,門檻低,隨時會被對手插足。
事實上,除了看中海工業務領域的技術含量更高外,中遠船務更看中的是海工業務毛利貢獻。“海工業務動輒數億美金,這是修船業務不可比擬的,而且海工業務的毛利相對來說也高。”中遠船務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從2007年開始,中遠船務一邊繼續修船業務,一邊承接海洋平臺訂單。南通中遠船務總經理助理仇明告訴記者,一般建造一艘平臺的毛利應該在5%~10%。而造船業務的行業平均利率不高于5%。“如果是總包,設備由船東購買,毛利會更高點。”仇明說。
去年年底,中遠船務成功交付世界首座圓筒型超深水海洋鉆探儲油平臺“希望一號”(SEVAN650)。據仇明介紹,這個項目的毛利高達20%以上。粗略估計,僅此一項目,毛利就達到1億元。
今年上半年,全國共簽了17個海工產品訂單,總金額為22億美元。其中中遠船務簽了3個,涉及金額超過12億美元,并且真正交付產品的目前國內只有中遠船務一家。
2001年,中遠船務成立初始銷售收入僅為10億元。而截至2009年底,中遠船務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6.5億元。
不利因素
盡管國外訂單不斷,但中遠船務仍沒有接到來自國內海洋平臺的訂單。中遠船務海工總部總經理徐良珩解釋說,這是因為國內企業對中遠船務的技術實力了解不夠。徐是中遠船務從新加坡高薪聘來的海工專家之一,他認為“通過不斷獲得海外訂單提升知名度,國內訂單也會隨之而來”。
對中遠船務來說,除了國內訂單幾乎空白,一些行業性的問題也困擾著中遠船務。在海工關鍵設備方面,國內企業根本沒有話語權。
“鉆井平臺國內配套(設備生產能力)非常低下,設備60%~70%的價格控制在別人手中。”中遠船務技術中心副總經理徐秀龍說。倪濤也坦言,中遠船務的南通項目在國內配套采購不足10%。
通常一個海洋平臺項目可以分為設備和建造兩部分。前者由于關鍵設備被國外壟斷,國內企業不具備話語權,因此利潤很低。而且海工項目屬于定做項目,不能夠批量生產。“海工項目的成本構成是透明的,只有把主要設備選定好,價格達成初步意向后,才能正式簽合同。”徐秀龍說。
另外一個不利因素是,金融危機的影響并未在海工領域內消除。國外的一些客戶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重創,融資能力受到影響。
不過,在王興如看來,海工存在的更大的問題是行業未來可能面臨過剩。由于船舶制造業產能已經過剩,國家的政策是三年之內不會批新的或擴建的船舶項目,并且鼓勵船舶企業向海工調整。
這可能會導致一些船舶企業紛紛調整業務向海工業務方向發展。“現在中國的海工業務能力不強,能夠拿到的訂單不多,但如果大部分船廠過渡到或轉型做海工,那我相信未來會造成海工過剩。”王興如說。
一位海工專家對記者說,國家不應該鼓勵所有的船廠都轉到海工,實力不強的企業一轉到海工,為了獲得訂單,可能會用犧牲價格的方式來拿到,就會造成惡性競爭。
“海工現在不過剩,如果大家都盲目地轉到這個行業里來就會過剩。”該專家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