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浣苓:中國傳媒大學公益傳播研究所所長
慈善新格局是社會創新的一部分,是去行政化、壟斷化的過程。打造新格局,媒體絕不能缺位。目前,在推動有中國特色慈善模式的發展上,媒體對慈善理念的形成和強化,引導公眾參與慈善活動等方面功不可沒。特別是進入新媒體時代以來,網絡降低了公眾參與慈善活動的門檻。據統計,有超過5億人次通過網絡捐款,僅騰訊就為1000多個項目籌集到2億多人民幣善款。更重要的是,網絡降低了公眾對慈善公益組織監督的技術門檻,使那些偽善者、行騙者無所遁形,使得慈善工作再也不敢掉以輕心。
近幾年郭美美事件給公益組織上了很好的一課,也帶來一些啟示: 一,新媒體、自媒體的出現使媒體對公益慈善的影響力呈爆炸式增長。第二,媒體是慈善公益組織成長的監督者和推手,可以影響社會資源的重新配置,通過公益傳播,源源不斷地給公益事業提供新的發展動力。第三,更多的媒體聚焦慈善公益議題,延伸出了公益傳播這個細分領域,使受眾了解慈善公益相關信息的同時,傳遞出人道主義精神和守望相助的優良傳統。
慈善新格局下,政府、社會、NGO、公眾對媒體在道德、倫理、專業職業水平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主要有以下五點:第一,媒體要有提高公眾對社會福利、公益慈善認知度的能力,要在公眾中普及相關的知識、法律法規,警惕化解民粹主義和絕對平均主義的傾向。第二,媒體要有比以往更敏銳的眼光、更好地判斷力,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第三,媒體要有敘事寫作能力和技巧。不能只靠悲慘狀況博得眼球,應傳遞正面向上的聲音。第四,要監督、批評、揭露慈善公益組織的問題,提高他們的透明度,讓他們更好發展,不能污名化,一棒子打死。第五,有開放性、可及性的特質。新聞媒體要在籌集資金、培育慈善人才方面多動腦筋,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