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報告顯示,德國取代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順差國。據統計,2013年德國貿易順差達到了2600億美元,而中國的貿易順差是1950億美元。針對這一事件,城市化委員會專家委員、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胡星斗在媒體采訪中表示,中國失貿易順差第一大國并非壞事。
對于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順差國的主要原因,胡星斗分析到,德國實體經濟相當發達,不像歐盟其它國家主要是虛擬經濟。德國的工業生產、機械制造和實用技術在全球都是名列前茅,因此德國的產品行銷整個世界。
胡星斗表示,德國貿易順差超越中國對中國來說不是壞事,甚至可能是好事。因為中國貿易順差越大,外貿儲備就越大,對通脹壓力就越大。中國本來就應該減少貿易順差。我主張大幅度削減出口退稅、出口補貼,應當多增加進口,特別是一些資源戰略物資的進口和一些醫療物資等關系到民生物資的進口。實際上,過去我們說中國貿易額世界第一,僅僅指的是本土的進出口,也就是說僅僅是從海關的計算。相比較而言,美國在其它國家建立合資企業或者獨資企業,在第三國出口,利用別國的資源來生產再出口,如果計算在第三國的出口,實際上美國的貿易總量遠遠超過中國。
在中國應該實行怎樣的外貿策略上,胡星斗認為,按照國際貿易理論,往往一個國家經濟越發達,它的貿易順差可能越小,更多的是貿易逆差。國家越發達,主要是對外輸出資本,然后在國外進行生產,之后商品回流到本國,因此它的進口就多出口就少。反過來說貿易逆差多,就證明了它越發達。目前中國加大了進口,出口勢頭得到一定程度的扼制,這是好事。中國外貿要升級,外貿要多元化,產品要多元化,地區要多元化,中國的出口不能僅僅局限在某些發達國家或東南亞國家。中國已經做得很好,但仍然存有風險。
對于中國應如何實現國際貿易的均衡發展這一問題,胡星斗坦言,中國的國際貿易應該提高檔次,目前主要還是低端出口,要更多地發展那些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比較高的產品。對于那些低端的、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應當限制。要進口科技含量高的、有利于民生的產品,這樣我們就能夠做到國際貿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