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0-19 22:23:20
來源:荊楚網 作者:張佳蓓
四年前為了迎接亞運,廣州荔灣區政府耗資8億元打造西關最大的廣場—陳家祠廣場,但今年因地鐵8號線施工,廣場已經被拆了一半,圍蔽成工地。有市民斥責太浪費,市地鐵公司解釋,修建廣場時地鐵8號線還沒通過發改委審批,荔灣區政府無法預計廣場建好后4年又要部分拆除。(《南方都市報》10月16日)
近年來,我國的城市建設突飛猛進,城市面貌也是日新月異,但隨之而來的“拆了建、建了拆”的勞民傷財現象也越來越多。山西的“濱河公園長城廣場”開工兩年被推倒重建 ;投資7000多萬元,號稱“國內最高廣西柳州柳宗元人物銅像”在領導一聲喝令下轟然倒塌;因地鐵施工被拆除的陳家祠廣場也僅僅建成四年。筆者不禁質疑,這些“短命鬼”工程緣何半路夭折?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10年通過網絡對4916人進行了一項調查,85.8%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城市有過“短命”建筑。這樣具有普遍性的詬病造成的惡劣影響是巨大的,從設計到建設再到推倒重來,有多少已建成的建筑被損毀,有多少資源被白白浪費,這個數字恐怕比“三公經費”的浪費更加驚人。。
造成這種浪費的“罪魁禍首”無疑是城市規劃的短視行為?;貧w到這此事件中來,政府耗資8億元打造的陳家祠廣場,只維持了四年,就要為地鐵施工“讓路”,如果當初能夠整體設計、合理規劃、立足長遠,怎么會有現在的“撞車”現象?這種非質量原因的建筑“短命”現象和決策者的權力任性脫不了干系,城市規劃短視病也暴露無遺。
歐美國家百年建筑在城市中隨處可見,已成為當地文化的濃縮體現,而“來去匆匆”的“短命建筑”會讓城市成為表面光鮮卻毫無品位和積淀的水泥之城。我們不希望看到中國建筑的“英年早逝”,如何讓城市規劃“短視行為”成為歷史,是值得各級政府深思的問題。作為決策者,要增強城市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延續性和執行力,同時對于重大工程隨意拆建造成嚴重浪費,應嚴肅問責。唯有“嚴管”和“嚴懲”并舉,才能杜絕不合理的“大拆大建”,才能真正做到建設為民、惠民,以實際行動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