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進程的一個重要本質就是城市人口比重急劇上升,大批鄉村人口進入城市。數據顯示,中國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3年的53.73%,新增城鎮人口達5.59億人。在如此大規??焖俪擎偦尘跋拢袊卮蟪鞘械陌l展經歷了快速擴張過程。1949年,全國城市總數為132個,其中特大城市僅5個;1980年,中國城市總數擴大為223個,其中特大城市達15個;2012年中國城市總數為657個,其中特大城市為66個。無論是特大城市的數量、人口規模、經濟總量、就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都經歷了一個快速擴張的發展歷程。
正如2014年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 .7》所言,中國的特大城市快速發展形成了極大的集聚經濟效應,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優質載體和強力支撐。但是,特大城市人口大規模集聚與城市承載力的矛盾日益凸顯,特大城市必須要面對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具體而言,資源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承載能力難以支撐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導致了特大城市發展的一系列問題。就當前中國特大城市來說,面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二元結構加劇、空氣質量較差、交通擁堵嚴重、房價快速上漲、城市脆弱性突出等五大方面。
一、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城市負荷壓力增大
城市化進程的一個重要本質就是城市人口比重急劇上升,大批鄉村人口進入城市。數據顯示,中國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3年的53.73%,新增城鎮人口達5.59億人。在如此大規??焖俪擎偦尘跋?,中國特大城市的發展經歷了快速擴張過程。1949年,全國城市總數為132個,其中特大城市僅5個;1980年,中國城市總數擴大為223個,其中特大城市達15個;2012年中國城市總數為657個,其中特大城市為66個。無論是特大城市的數量、人口規模、經濟總量、就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都經歷了一個快速擴張的發展歷程。
正如2014年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 .7》所言,中國的特大城市快速發展形成了極大的集聚經濟效應,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優質載體和強力支撐。但是,特大城市人口大規模集聚與城市承載力的矛盾日益凸顯,特大城市必須要面對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具體而言,資源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承載能力難以支撐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導致了特大城市發展的一系列問題。就當前中國特大城市來說,面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二元結構加劇、空氣質量較差、交通擁堵嚴重、房價快速上漲、城市脆弱性突出等五大方面。
二、能源消耗不斷擴大,環境污染日益突出
與發達國家現代化進程一樣,我國城市化進程同樣具有高能源消費、高排放的特征。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報告警告說,能源消耗已經成為影響中國城鎮化進程的主要問題之一。由中國工程院錢易、唐孝炎、江億三位院士主持的“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課題認為,如果不在2020年前對以建筑為主的多種城市能耗進行嚴格控制,不僅影響中國的能源安全,也將大大反作用于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影響中國城市的“生命”。
由于能源消耗伴隨著廢氣、廢水、廢渣的排放,環境污染帶來的問題日益突出。我國城市的生態環境(大氣環境、水環境、固體廢棄物環境、社區環境和居室環境)目前仍然處于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狀態?!凹彼佟钡某鞘谢乖S多城市出現了熱島效應、溫室效應、污染效應和擁擠效應,城市生態系統已經到了不堪重負的地步。如2003 年,全國就有70%的城鎮缺水,90%的城鎮水域和65%的飲用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國城市年產生活垃圾1.5 億噸,有200 個城市出現垃圾圍城的局面。2013年,“霧霾”成為年度關鍵詞。這一年的1月,4次霧霾過程籠罩30個?。▍^、市),在北京,僅有5天不是霧霾天。有報告顯示,中國最大的500個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質量標準,與此同時,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有7個在中國。
研究顯示,中國的生態足跡與城鎮化水平有顯著的依賴關系。國家層面的時間序列數據與省份層面的截面數據均顯示:城鎮化水平高、人均生態足跡也高。對我國主要城市的生態足跡分析發現均處于生態赤字狀態。在空間布局上,我國不同省份的城鎮化率與人均生態足跡間的關系也差異顯著。城鎮化率所帶來的生態足跡的增加對城鎮生態承載力產生了巨大的甚至過量的負荷。
三、“半城市化”現象嚴重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簡稱城市化委員會)發布的2007年以來的《中國城市化率調查報告》表明,我國“半城市化”現象日趨嚴重。
這份被稱為中國城市化“白皮書”的報告,每年根據公安部提供的最新戶籍統計數字,按城鎮非農業人口與總人口之比計算出城鎮化率。城市化委員會發布的戶籍城市化率與國家統計局統計局發布的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之差,從2007年的12.01%(涉及人口 1.62億)增加到2012年的17.24%(涉及人口2.34億)。這2.34億人中絕大多數處于“半城市化”狀態,他們在醫療保障、福利待遇、薪金待遇、子女受教育等方面的問題應運而生。此外,在中國廣大的農村形成了“386199部隊”(即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在城市產生了“臨時夫妻”現象。等等這些都對城市的社會生態提出了嚴峻挑戰,也使得中國城市化的質量不高。
四、特大城市“城中村”問題突出
北京、天津、重慶、上海、武漢、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的“城中村”問題較為突出?!冻鞘兴{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7》指出,在城市空間快速擴張過程中,考慮到拆遷成本問題,城市政府或者開發商更愿意低價拿耕地,而不是村莊,由此很多村莊在城鎮擴張的過程中被保留下來形成各種類型的“城中村”。“城中村”或“棚戶區”往往結構簡陋老化、功能設施不完善、居住環境差、缺少公共活動場地和配套設施,而且“棚戶區”家庭基本是低收入住房困難戶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戶?!芭飸魠^”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城市的景觀和市容;同時“城中村”或“棚戶區”由于租金優勢往往集聚大量的流動人口,由此形成“城中村”或“棚戶區”居民與周邊社區居民的隔離,在城市形成新的“二元結構”。
五、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嚴重不合理
城鎮外延擴張造成稀缺土地過量消耗,1990年至2010年城市建成區面積增加了近2.5萬平方公里。在土地供需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城市土地利用的結構和布局嚴重不合理。土地城鎮化速度遠快于人口城鎮化,兩者之比大大高于1:1.23的正常水平,既未能形成新區的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又減少了大量的寶貴耕地。并由此產生了土地征用和農民安置問題。按照《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0年至2030年的30年間占用耕地將超過5450萬畝,也就是說將有5450萬畝耕地由集體所有變為國家所有。盡管農民失去土地以后可以得到政府和用地單位支付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費,但對于大多數農民來說,利益得不到根本保障。在我國,大部分農民生活依靠的資本仍然是土地,因為我國農民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職業技能能力缺乏,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穩定的生產收入,很難適應城市中激烈的競爭體制,這部分人群很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也一直生活在城市貧困人群的邊緣。
值得關注的是,在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中,農村宅基地并未出現相應減少的趨勢。城鎮化對土地的占用和農村人口的減少,導致農村播種面積連年驟減。就國家糧食安全高度而言,我國糧食自給率現已跌破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