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外媒報道稱,無論中國的房價怎么漲,如果剔除通貨膨脹的因素,十年后中國最便宜的東西有可能就是房子。
泡沫與否我們先不討論,十年后最便宜的是不是房子,現在尚不能確定。問題的關鍵在于建房背后的基本邏輯是否存在問題。
過去十年可謂房地產的發展黃金時期,同時也是中國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過程。可以這么說,房地產的繁榮只是城鎮化的表征。
中國的城市化問題經歷了三大階段:第一個是限制城市化問題,大量人口在城鎮集聚,帶來了管理與經濟支撐困難,于是下鄉運動和逆城鎮化的過程在所難免。第二個階段是擺脫城市化思路,選擇城鎮化作為推進中國城鎮化進程的主要路徑。政府以土地為籌碼,開辟了土地財政的新路徑,中國房地產市場迅速成為社會焦點。第三個階段是中央最近提出的新型城鎮化的戰略。這個戰略核心點有兩個:一個是打破束縛人口流動的戶籍制度,一個是限制城鎮化的土地制度約束。問題是從哪里獲得資本。這一問題仍然難以擺脫對于土地財政的依賴。
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們收獲了城鎮的繁榮,高樓林立,馬路寬敞,高鐵越建越遠。但任何事情總是平衡的,負面風險也在集聚。
第一個風險就是城鎮化負債風險。最近一次危機的爆發是邯鄲樓市債務危機,民間借貸利率普遍高達20%到30%,所涉金額高達93億,且當地十分之一家庭卷入其中。解決債務問題很多人寄希望于放開限貸令,但如果這樣做實際上會使得危機的“病毒”迅速傳播,無法控制。
第二個風險是土地轉型的風險。這些年來土地財政的秘訣就是利用低價征地與高價拍地的差額,而被拆遷者部分覺得拆遷利益分配不合理,心理難以平衡。為什么社會不滿情緒這么多,說來說去還是土地升值之后利益分配不公正的問題。
我們只能說,房地產市場已經超越其本身的界限,變成了一個社會問題。如果這些基本機制沒有得到根本修補,十年后可能不是房子便宜與否的問題,而是經濟轉型壓力與社會轉型雙重壓力可能會大幅度增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