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大別山古城,計劃投資總額50億元,建成后將帶來每年超200萬人次的游客量。”對于中國貧困縣之一的羅田縣來說,這是該縣歷史上引進的最大一筆投資,也許是該縣擺脫“貧困”枷鎖的轉折點。該項目目前已暫停,規劃仍未出臺;當地稱開發商目前還未投入一分錢。(9月22日《長江商報》)
大別山古城,計劃投資總額50億,每年超200萬人次的游客量……一組組數據實在是吸引人,貧困縣動心了,并付諸了行動。誰知資金一分沒見,項目已經擱淺。且不論投資公司的資質,當地政府可曾想過自身的資質?至少從新聞中,當地政府只是被項目的數據所蒙蔽,對項目的可行性并沒有進行考察,屬于亂規劃。
實事求是,把有限的財力放在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項目上,是地方政府引進項目應該堅守的原則。風景優美的大別山區,選擇以旅游業為載體謀求發展,思路是正確的;地方政府長達一年多的調研,也表明了其脫貧致富的決心。然而投資有風險,政府部門并不是專業投資機構,一年多的調研結果也不可能具有實際操作性。
地方政府在引進巨額投資計劃前,應先委托專業機構,對投資方的實力、資金、投資主要目的進行調查,也應準備風險計劃。此外,還應分辨投資方的真實目的,不能借著旅游開發的名義進行房地產開發。前期工作沒做好,導致的現狀就是,還建點的土地平整工程已完成90%,房屋拆遷已迫在眉睫,投資公司一分錢沒給,卻已將項目擱淺。很顯然,羅田政府這次被處心積慮的投資公司當成了試驗品,調戲了一把。
很多城市規劃,都需要適度超前,這也是體現科學性的一個方面。但超前要適度,要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城市的生命力,不是體現在投資浩大的造城運動中,而是體現在對城市歷史文化的延續中;不是體現在龐大的旅游收益數字上,而是體現在下雨不澇、下班不堵的科學規劃中。在民生嗷嗷待哺、“大城市病”日益顯現的形勢下,城市建設更應理性務實,少一些空談的“大手筆”,多一些問題意識和民生考量。
讓民心工程不成鬧心工程,地方除了要有決心,還得有科學的判斷,正確的規劃。貧困縣脫貧致富,不能只富在外表,項目引進也不能只看光鮮的數據。城鎮化不是讓農民搬離家鄉,也不是有規模無內涵的盲目擴張,而是應該注明文明的內涵,讓農民充分享有就業、保障、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等城市文明成果。唯有此,才可避免產生市民變游民,新城變空城的發展隱患,避免城鎮化過過程中出現的“次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