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縣按照現代產業發展規律,以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為目標進行支撐,以文化產業為品牌進行串聯,以城市和園區為平臺進行聚集,以循環經濟為主要特征進行構筑,強力推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今年上半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6.2億元,同比增長8.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9.9億元;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到67億元,同比增長27.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511元,同比增長28.4%;農民現金收入2222元。
以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為支撐,夯實現代產業發展根基
“現代”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經過多年發展,平泉縣形成了礦冶、食品、化工、制造四個主導產業。構筑現代產業體系不可能完全拋棄傳統產業,唯一的選擇是將傳統產業視為浴火鳳凰,通過“砍、聯、延、提”四措改造升級,使之涅槃重生。“砍”就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堅決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十一五”以來,共砍掉雙高企業近20家,小煤窯13家,小石灰窯12個,COD削減1520.51噸,SO2排放量減少5209.65噸,縣城二級以上天數每年達到285天。“聯”就是“將項目扁舟聯成產業航母”,增強產業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提升產業層級和檔次。為了解決化工產業高耗能、高污染問題,將塔泉化肥、泉力氫氟酸、豐盛糠酫、低堿利廢環保水泥四個企業進行了有效串聯,整個化工產業在縣內形成了閉合循環,探索實踐了“綠色化工”產業模式。“延”就是延伸產業鏈條。平泉鐵礦資源豐富,通過開發鐵粉提磷、提釩、提鈦等項目,提高產業附加值,發展鋼鐵下游項目,培育發展了全省最大的千斤頂生產企業相一公司、全國最大的園藝工具生產企業舒適公司、國際領先的UGE磁懸浮垂直軸風力發電機生產企業希翼綠色能源有限公司等企業和項目。“提”即改善產品結構,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充分發揮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推動“平泉制造”向“平泉創造”轉變。“十一五”以來,財政累計投入1200多萬元,帶動企業及社會投入5億多元,研發自主知識產權產品166個,申請專利246項,省級名優產品11個、名牌產品9個、著名商標9個,國家馳名商標1個。
以文化產業為品牌進行串聯,激發現代產業發展活力
平泉縣借助產業基礎、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三大優勢,將文化產業進行拓展和創新,著力打造了遼河源頭、契丹祖地、中國菌鄉、神州炭都四張“城市名片”,規劃建設了遼河源契丹文化、中華菌文化、山莊老酒文化、活性炭文化四個文化產業園區,謀劃推進了總投資45.5億元的35個文化產業項目,僅2年時間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0.8%提高到3%,為現代產業體系的構筑增添了動力、活力與靈氣。
平泉有山杏林67萬畝,年產杏仁3000噸,是全國最大的果殼炭生產基地。活性炭加工將第一、三產業聯接在一起,綜合運用傳統彩繪、布貼、雕刻、剪紙等多種民間工藝,將炭顆粒制造成立體感強、色彩艷麗,具有較強實用價值、觀賞價值、生態價值和收藏價值的工藝品,產品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熱銷,供不應求,純利潤提升200多倍。在產業運作方式上,探索“公司+農戶”的模式,以府右農民新居為基礎,打造出了與深圳大芬村同一模式的活性炭文化產業專業村,帶動了農家游產業的發展,實現了富民強村與構筑現代產業的深度融合。
以城市和園區為平臺進行聚集,打造現代產業發展“高地”
“園區”在聚合生產要素、降低產業發展成本、完善城市功能上具有獨特優勢,“城市”區位條件優越、基礎設施完備、人財物聚集,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是擺布園區的重要基礎和依據。基于這種認識,平泉將發展城市經濟、園區經濟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有機結合,科學規劃了占地25平方公里的產業聚集區,2008年被列為全省首批產業聚集區。
整個園區劃分為六個功能區,在南城區規劃建設了以發展裝備制造業為主的紅山工業園、裝備制造產業園,在中心城市規劃實施了綠色食品加工產業園、山莊老酒文化產業園,在北城區規劃實施了冀遼蒙省際物流產業園、活性炭文化產業園。政府負責整個園區和各個功能區水電路訊四通一平,入駐園區的企業實行全程代辦、縣級零收費,通過筑巢引鳳,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吸引了總投資52.9億元的中鹽銀港高密度纖維板生產、雅歌彩印及PVC生產、生物質發電及熱電聯產等項目落戶;借助中等城市規劃成功獲批和省級循環經濟產業聚集區優勢,進一步提高項目入駐的環保標準,實現由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的轉變,新謀劃推進了光能發電等總投資300億元的18個高新技術產業項目。
目前,該縣正在抓住土地利用規劃第二輪修編的機遇,進一步調整產業聚集區范圍,預計到2015年整個園區將完成投資500億元,拉動15萬人口向城市聚集,園區、城市、產業互為依托、互促共興的發展局面將得到進一步鞏固。
以循環經濟為特征進行構筑,彰顯現代產業發展內涵
平泉秉承“產業鏈條中沒有廢棄物”的理念,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形成了秸稈綜合利用、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5條比較成熟的循環經濟大鏈條,每條循環經濟鏈條又包括若干小鏈條,構成“循環經濟網”。
依托避暑山莊企業集團和太平洋飲品有限公司,形成了“玉米-飲品-酒精(白酒)-酒糟-蛋白飼料-余熱發電、回收CO2”的減量化閉路循環經濟模式,整個鏈條中玉米的利用率達到了100%,年加工轉化玉米近20萬噸,創產值20億元以上,是等量玉米價值的8倍;在菌產品深加工和菌廢棄物綜合利用上,謀劃實施了“刺槐基地-菌基—食用菌—食用菌廢棄物—蛋白飼料、針狀活性炭、多糖、有機肥”生態經濟循環鏈;依托4.6萬畝設施菜生產基地,引進北京三元公司仔豬繁育項目,謀劃實施了“豬沼菜”一體化養殖循環發展模式。網狀循環經濟模式使各類要素資源充分發揮了效能,用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換取了最大的效益,賦予了現代產業新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