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寒冬,按慣例正是農民“貓冬”的時節。然而在平泉的廣大農村,一個個菇棚正在緊張地建設,一車車原料正運抵生產園區,一個個蔬菜花卉大棚里綠意盎然,一處處畜牧小區內牛壯羊肥……與此同時,在中鹽銀港人造板、華北物流中心、雅歌彩印等重點項目施工現場,同樣熱火朝天,工人們正在為項目的早日投產達效奮戰著。
平泉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產業發展作為城鄉統籌的連接點和核心,壯大農業特色產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在縣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基礎上,有效保證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繁榮,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
壯大農業特色產業全面繁榮農村經濟
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平泉縣確定了以工業的思路發展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現代農業,通過擴基地、壯龍頭、拓市場等措施,形成了以食用菌、設施園藝、畜牧養殖為主的三大優勢產業。據初步預算,三大優勢產業提供農民人均純收入2775元,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5%。
該縣特色農業產業著力向園區化發展,通過園區的大建設、大發展,不斷提高全縣農業產業化水平。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額達到19.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71%,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64%,被評為全省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與發展示范縣。
平泉縣首先打捆使用國家政策性資金及農口資金,堅持項目向園區擺布、政策向園區傾斜,資金向園區投入,有效促進了農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目前,全縣農業園區發展到860多個,總面積達到4.5萬畝。同時,著力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條。全縣共有農產品加工企業117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龍頭企業8家,市級龍頭企業37家,數量居承德市八縣三區之首,生產加工能力達到35萬噸。這些龍頭企業內聯園區和基地,外聯國內外市場,通過推行訂單農業,成為聯系園區、農戶和市場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第三,立足區位和產業產品優勢,加快完善市場體系,暢通銷售渠道。先后投資興建了中國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場、菌菜專業批發市場、食用菌原輔材料供應交易市場、大牲畜交易市場、中國北方杏仁交易市場等農產品交易市場,全縣建立各類專業市場14家,年產品交易額突破23億元,初步形成以交易市場為龍頭、各鄉鎮集貿市場為補充,門類齊全、輻射周邊、走向全國的梯次市場網絡。
據了解,目前,平泉縣食用菌總量發展到1.8億盤袋,總產量18萬噸,可增加農民收入11.7億元;設施園藝初步實現了優質菜、花卉、果品、林木、景觀樹等多品種周年生產,總面積發展到5.2萬畝,設施園藝產業增加農民收入2.6億元;畜牧養殖規模不斷壯大,豬牛羊存欄45萬頭(只),養殖大戶發展到2100余戶。
構筑現代產業體系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平泉縣著重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形成了“礦業、食品、化工、機械制造”四大主導產業,“十一五”以來累計完成重大項目289個,總投資187億元,第二產業比重由2003年的38.4%提高到2008年的48%,推動全縣順利進入了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為逐步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該縣以城市和產業聚集區為平臺,大力構筑現代城市產業體系。
該縣將發展城市經濟、園區經濟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有機結合,科學規劃了占地25平方公里的循環經濟聚集區,2008年被列為全省首批產業聚集區。整個園區劃分為六個功能區,在南城區規劃建設了以發展裝備制造業為主的紅山工業園、裝備制造產業園;在中心城市規劃實施了綠色食品加工產業園、山莊老酒文化產業園;在北城區規劃實施了冀遼蒙省際物流產業園、活性炭文化產業園。以循環經濟聚集區為統領,實現現代產業的協調發展。目前,產業聚集區以其區位條件優越、基礎設施完備、人財物聚集的優勢,吸引了總投資52.9億元的中鹽銀港高密度纖維板生產、雅歌彩印及PVC生產、生物質發電及熱電聯產等項目落戶,新謀劃推進了光能發電等總投資300億元的18個高新技術產業項目。預計到2015年,整個園區將完成投資500億元,拉動15萬人口向城市聚集,園區、城市、產業互為依托、互促共興的發展局面將得到進一步鞏固。
現代產業體系以循環經濟發展為主要特征,秉承“產業鏈條中沒有廢棄物”的理念,形成了秸稈綜合利用、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5條比較成熟的循環經濟大鏈條,每條循環經濟鏈條又包括若干小鏈條,構成“循環經濟網”。依托避暑山莊企業集團和太平洋飲品有限公司,形成了“玉米-飲品-酒精(白酒)-酒糟-蛋白飼料-余熱發電、回收CO2”的減量化閉路循環經濟模式,整個鏈條中玉米的利用率達到100%,年加工轉化玉米近20萬噸,創產值20億元以上,是等量玉米價值的8倍;在菌產品深加工和菌廢棄物綜合利用上,謀劃實施了“刺槐基地-菌基—食用菌—食用菌廢棄物—蛋白飼料、針狀活性炭、多糖、有機肥”生態經濟循環鏈;依托4.6萬畝設施菜生產基地,引進北京三元公司仔豬繁育項目,謀劃實施了“豬沼菜”一體化養殖循環發展模式。網狀循環經濟模式使各類要素資源充分發揮了效能,用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換取了最大的效益,賦予了現代產業新的內涵。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激發現代產業發展活力。平泉縣借助產業基礎、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三大優勢,將文化產業進行拓展和創新,著力打造了“遼河源頭、契丹祖地、中國菌鄉、神州炭都”4張城市名片,規劃建設了遼河源契丹文化、中華菌文化、山莊老酒文化、活性炭文化四個文化產業園區,謀劃推進了總投資45.5億元的35個文化產業項目,僅2年時間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0.8%提高到3%。特別是活性炭產業,將第一、三產業聯接在一起,綜合運用傳統彩繪、布貼、雕刻、剪紙等多種民間工藝,將炭顆粒制造成立體感強、色彩艷麗,具有較強實用價值、觀賞價值、生態價值和收藏價值的工藝品,產品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熱銷,供不應求,純利潤提升200多倍。在產業運作方式上,探索“公司+農戶”的模式,以府右農民新居為基礎,打造出了活性炭文化產業專業村,帶動了農家游產業的發展,實現了富民強村與構筑現代產業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