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政府日前出臺《關于加強土地綜合整治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意見》,我省力爭10年集約投入土地整治資金300億元,挖潛存量土地級差收益返還農村2000億元,建成一批功能齊全、設施完善、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城鎮和中心社區,使全省1/4的村莊得到系統的改造。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有大的改善,農村面貌有大的改觀。
據了解,我省每年需新增建設用地30萬畝以上,其中占用耕地20萬畝左右,通過占補平衡補充耕地的難度越來越大、質量也難以保障。同時,我省建設用地粗放和浪費的問題也十分突出,特別是農村居民點布局分散、凌亂,閑置土地較多。
目前,我省農村建設用地2304萬畝,占全省建設用地總面積的50%以上,其中農村居民點用地1815萬畝,占農村建設用地的79%。全省農村居民點人均用地238平方米,遠遠超出國家規定的人均150平方米的高限標準。從2006年起我省開展了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試點工作,4年來項目區政府投入資金100多億元,安排改造村莊近3000個,其中已完成改造村莊334個,安置居民62854戶,復墾耕地74242畝,騰出建設用地指標近6萬畝,既提高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率,又推動了新農村建設。
委員專家看撤村并居: 城市公共服務應“下鄉
德州、濰坊、臨沂、日照……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有越來越多的地方村莊搖身一變,轉型為“社區”。村里人會漸漸脫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生,開始嶄新的生活。面對這些試點,記者了解到,有地方已開始考慮如何讓這些“新居民”更好地適應城里人的生活,也有一些專家在考慮發展農村社區的同時,如何保護村落文化。
“撤村并居”應城市反哺農村
就在前不久,全國政協委員陳德展專程去德州平原縣和濰坊昌樂市調研新農村建設。“這兩個地方主要是在城鄉接合部地帶撤掉農村設上社區,我注意到這里的農民已經沒有土地了,六七個村合并建成一個大社區,做得不錯。”陳德展告訴記者,不管是城鎮一體化還是新農村建設,也不一定馬上就一刀切,可以逐步試點,多重模式探索。
陳德展說,農村人和城市人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勞作方式、生產資料等都是不一樣的。“不管是新農村建設還是推進城鎮一體化,其核心都應該是城市來‘反哺’農村,把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道路、教育、醫療、通訊、水、電、暖、氣等送到農村,而不是簡單的給農村居民樓房住。”
“如果僅僅是單純地拆農村建樓房,我個人認為這不太符合我國農村的鄉情,畢竟鄉村有其地域和文化的多樣性。”陳德展說,隨著城市規模擴大,那些城市邊緣的農村“合村并居”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所有的鄉村都蓋成了大樓,就顯得過于單一。“不僅沒有地域特色,也沒有文化了。”
“撤村并居”應保護“村落文化”
“我認為,撤村設居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一種模式或是方向,也是非常好的、有意義的探索,這是一種鄉村治理的新模式。”山東新農村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曲師大教授聶家華昨天這樣告訴記者。
聶教授說,農村改社區有利于把農民組織起來,提高組織化程度,而這正是新農村建設最終要走的路。“原來傳統的鄉村結構比較封閉,農民之間連接的紐帶,主要靠血緣和地緣關系。變成社區后,村莊界限沒有了,地緣和血緣關系變得松散,因為共同的經濟利益,大家通過專業合作社、靠業緣連接在一起。”而這種業緣關系,聶教授分析,其經濟意義利于與市場對接,“原來以家為單位交易、談判成本會很高,現在可以減少這兩種成本,從而改變弱勢地位。”
農村改社區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有利于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城鄉界限沒了,農民身份變成“居民”,和城里人平等了,也為人員的城鄉流動提供了條件。聶教授說,家戶相對封閉的生產結構改變后,這種相對開放的社會結構有利于推進農村市場化和現代化進程。
“需要注意的是,農村社區化建設怎樣保留原來的‘村落文化’也值得探討,有必要使之完整性、連續性。”聶教授說,在村民相互融合的過程中,也有文化的融合,其個性和特點如何保留,也是一個課題。
我省撤村并居有四個條件
記者從省民政部門了解到,只有同時具備省里規定已完成資產改制等四個條件,才可以撤銷村委會建立社區居委會。
村改居的四個基本條件為:擬撤銷的村民委員會,必須位于城市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用地范圍之內;該村委會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已被依法征收完畢或雖未征收完畢,但人均耕地已無法滿足農民生產生活基本需要;該村委會所轄區域內,三分之二以上具有勞動能力的適齡農民已經轉移到非農業生產領域,不再依靠農業生產作為自己主要生活來源;農村集體資產、債權債務得到妥善處置,完成資產改制,產權關系明確。
德州已有六成村莊合并
整合村莊、建立農村社區,這是德州市推行“合村并居”改革的主要內容。兩年來,這個農業大市中的改革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近期,德州公布了“合村并居”的最新數據:“六成村莊合并,減少4980個建制村,新建3339個社區性組織”。
在合村并居過程中,德州不搞一刀切,探索出7種合并模式:城中村改造型,小城鎮吸納型,強村帶動型,產業聯結型,企業帶動型,相鄰村合并型。山東省委、省政府調研組評價,“這些模式尊重實際,尊重群眾意愿,保證了合村并居工作平穩有序推進,保證了社會穩定”。
日照農村改社區 下步蓋高樓還將設電梯
省政協委員、日照市監察局副局長董全宏也一直關注新農村建設,以及這里的撤村并居。
在日照,農村社區建設也已經提了好幾年,其農村社區以建制村為主體,以合村并點和聯村自治為補充,凡人口規模在1000人以上的建制村,按“一村一社區”形式建設社區,將村黨支部更名為社區黨支部,將村委會改為社區村委會,其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性質不變;規模較小的村、人口居住密度較高或生產生活方式相近的村,可按“幾村一社區”形式建設社區。
前不久,日照市選擇鄉鎮駐地型、規模較大村型、中心村型三種類型共15個社區,圍繞農村社區空間布局、功能定位、設施建設、服務體系、組織建立、人員配置以及運行機制、管理體制等內容,進行了探索和實踐。15個試點社區全部建設了社區服務中心,開展了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勞動就業、醫療衛生、文體教育、人口計生、社區治安、法律事務等社區服務。
“我們這里的農村社區化管理,主要是提高了對村民的服務,他們享受和城鎮居民同樣的待遇,不管是在醫療保險和孩子受教育的權利上。”董全宏告訴記者,“合村并居”可以騰出更多的土地搞開發建設,絕大多數百姓也都是贊成的。對于當地百姓來說,董全宏說,社區改造是必然的,因為很多村莊已經沒有了土地。
對于有些老人反映上下樓不方便等問題,董全宏說,這方面的聲音政府已經聽到。“現在建設的農村社區,絕大部分都沒有電梯,下一步日照農村社區建設,基本考慮是蓋高層,會安裝上電梯,方便群眾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