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話題】
8月5日,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全國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全面應用工作的通知》。教育部為每位學生核發全國唯一的學籍號,并對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學籍的正常變動及學籍異動進行管理。同時,學籍系統還被賦予了更多功能。通知稱,應用全國學籍系統監測學生上學考勤情況,做好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工作;監測隨遷子女流動情況,完善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管理工作;還可加強留守兒童管理,建立動態登記監測制度等等。
在城鄉二元化戶籍制度之下一個很大的不公平就是教育不公,該項舉措的意義何在?能否通過加強學籍管理來促進教育公平?對此,《城市化》雜志特邀知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編審熊丙奇進行解讀。
熊丙奇:教育部實行學籍信息化管理,為每位學生核發全國唯一的學籍號,這種“一生一號”的做法不無積極意義。
其一,可為解決農村學生輟學提供技術支撐。根據我國義務教育法,對適齡孩子的學籍管理有明確規定,包括入學、轉出、轉入等,一所學校只有拿到另一所學校的轉入證明,才能開具轉出證明。然而,在現實中,對于這一管理規定,存在執行不嚴的明顯疏漏,有的學校對學生不來上學不聞不問,有的學生拿到轉出證明后卻不去轉入學校注冊、報到,轉入學校也不跟蹤,由此便出現義務教育適齡學生輟學現象。近年來,隨著人口流動加劇,這一問題更加突出。現在有了全國聯網的學籍信息系統,學生的學籍信息變動一目了然,可以成為減少輟學的重要信息管理平臺。
其二,可為保障流動兒童異地求學提供技術支撐,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入學難題。目前我國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主要依靠縣鄉財政,這造成各地的義務教育保障情況受制于當地的財力。按照國家的政策,隨遷子女的義務教育要以“流入地為主、公辦為主”原則解決,這意味著流入地政府要承擔更大的責任,流入兒童越多,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也就越大。一些地方政府擔心流入兒童過多,缺乏解決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的積極性,設置求學的門檻。只有強化省級財政統籌,才能建立流動兒童求學的長效機制。這不但可減輕縣鄉一級政府的壓力,也會在省際之間建立學費隨經費走的機制——學生流出,教育經費也隨之流出,流出地政府不能推卸投入責任,流入地政府也不會感到壓力巨大。在學籍信息平臺建好之前,這種機制缺乏技術支撐,而學籍信息平臺一旦開通投入使用,就會為學費隨經費走掃除技術障礙。
其三,可改變傳統的教育撥款體系。以前對學生的助學金是通過教育部門登記、審批向學校發放,再由學校發給學生的。這種層層撥付的做法滋生了虛報冒領、擠占挪用等各種問題。如果依托學籍信息平臺,把助學金等政府資助直接打給學生賬號,可以減少撥付環節,讓助學落實到位。
當然也有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畢竟操控技術的是人,如果缺乏對相關部門、人員的監督,加之我國當前的教育投入體系還存在諸多機制問題,如果不解決機制問題,技術手段極有可能成為擺設,被閑置。我國的教育公平取決于政府是否動真格推進教育改革,在目前技術手段不成問題的情況下,就要看政府部門改革的實際行動了。(采編:譚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