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 要著力加大對協同發展的推動,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抱成團朝著頂層設計的目標一起做,充分發揮環渤海地區經濟合作發展協調機制的作用。
解讀專家:
牛鳳瑞: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委員
習總書記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七點要求,可以視作一個總動員令。他是希望京津冀各自拋開“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不再囿于過去的恩恩怨怨,而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從一加二大于三的角度考慮問題,更好地推動優勢互補,更好地發揮各自優勢,從而能夠達到整體的效益最大,各自也獲得相應的發展利益。這才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目標。
實際上這是要求地方政府在考慮問題時,不能光考慮自己,要換位思考,只有平等互利才有持久的合作。在中間層面上破除思想方法上的誤區,非常關鍵。
七點要求中,第二點和第七點尤其重要。第二點是解決思想觀念的問題,即突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合作共贏,持續發展。第七點則是倡導通過市場來調整,而不是走原來的老路,讓中央來作指示、當裁判。各方都有利益訴求,必然是平等互利的博弈談判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中國畢竟是一個中央集權的體制,諸如京津冀這樣區域之間的關系,如果中央領導重視了,就更容易推動一些。因此,習總書記的總動員令,不僅給出一個大的戰略方向,也會起到一定的鞭策作用。
實際上,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國土局成立伊始的第一個重大項目,就是京津唐國土規劃研究。所謂京津唐國土規劃,其實就是立足于京津冀一體化這一理念而展開。彼時到現在已經三十年,中間之所以有這么多的反復,主要是客觀條件的影響,包括體制條件、人們的思維方式和這一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回過頭來看,最初我們確實不具備進行一體化操作的條件,而且1980年代初,我們剛剛進行改革,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可以更多地通過中央的指示和文件來實現兩市一省的資源配置,并不真正需要所謂的“一體化”。
從全國來看,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是經濟社會發育水平最高的三個城市群,特別是京津冀,雖然現在整體水平還低于長三角和珠三角,但京津冀人口占全國的8%,GDP占全國的11%,近九分之一,無論從經濟總量看,還是經濟密度看,在全國都是名列前茅。同時京津冀地區過去也是中國北方的經濟中心、共和國首都所在地。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和發展,三地各自的經濟社會狀況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三者之間本應是經濟上互相融合,優勢互補的,但是省域之間行政壁壘竟然使得“1+1+1<3”。
霧霾是一個契機,實質上正如習總書記強調,解決好北京發展問題,須納入京津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戰略空間加以考量,這樣才能打通發展的大動脈。京津冀一體化進入實施階段正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客觀要求,習總書記的指示,正是適應了這一客觀要求,是因客觀問題而生,而且不僅看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也看到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