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8-18 22:29:37
來源:東方網 作者:沈棲
初旅云南,春城昆明的美景委實令我心曠神怡,但給我留下難以忘懷印象的,則是大理、景洪、西雙版納那些少數民族地區中的傳統古村落。據悉,迄今,云南省共有294個古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占全國傳統村落總數的1/5,位居全國之首,被國家劃定為“具有保護價值和發展潛力”的六大組團之一。
然而,該省諸多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傳統村落正面臨著生存危機。位于會澤縣娜姑鎮的白霧村便是一個顯例。
史載:白霧村是西漢時期西南夷道上的重要驛站,又是明清時期的萬里京運第一站。隨著明清時期會澤銅礦的大量開采,這里成為了陸運京銅的起點干線和商貿重鎮,建有會館、祠堂、廟宇等10多座,商號150多家,歷年有漢、彝、回、白等多民族居住。現如今,雖說狹長的白霧街尚保留著當年的格局,但,兩側矗立的20多座明清風格古建筑已岌岌乎危哉!歪歪扭扭的門梁,斑駁開裂的墻體,破敗不堪的屋頂,日見腐爛的柱基,似有傾覆的樓宇,一片狼藉!雖然當地也曾對文廟、三圣堂、古戲臺、湖廣會館等建筑進行過修繕,但仍有70%以上的傳統建筑處于“原生態”而無以維修。有識人士驚呼:“再不保護,白霧村就要消失了!”
傳統村落堪稱中國農村的根脈,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村落,更是我國多民族社會的歷史見證。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早在2005年就指出:“古村落是中華民族最大的文化遺產,其價值不比萬里長城低。”在他的倡議下,我國住建部、文化部、文物局、財政部聯合啟動了中國傳統村落的調查與認定,相繼頒布了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共1561個,將之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項目;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申報普查工作目前正在全國緊鑼密鼓進行之中。任何古村落不僅能給人們帶來驚奇的感覺,更在于它能讓人們了解更多的有關創造它的民族及其文化。恰如文物保護專家阮儀三所說:“一個古村落的消失,便是一個歷史細節的泯滅”。鑒于此,我們理當呼吁:別讓“白霧村”悄然消失!
人們都說: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此言不差,這是城市本質的回歸。但在我看來,鄉村尤其是古村落,讓城市更向往。其魅力:一、在于自然生態。人們在與鄉土的廝守和融入中,感受著土地的博大與包容,體驗著生活的質樸與厚重;二、在于文化認同。人們透過鄉土人情、生活智慧、草根信仰,傳遞著傳統的道德規范和交往規則,饋贈給現代人難能可貴的價值資源和心理歸依;三、在于歷史記憶。千百年來形成的村落空間,無論是民居還是祠廟抑或其他遺址,都鐫刻著生命的年輪,它是先賢生長的搖籃,更是現代立人的基石。
像白霧村這樣的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囿于環境閉塞、資金不足、基礎設施薄弱等客觀因素,在發展過程中步履維艱。近年來,白霧村也打出“發展旅游”的旗號,設置一些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旅游項目以招徠游客,似乎白霧村走向了社會,尋找到了一個理想歸宿。其實,旅游開發對傳統村落而言乃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村落依托自身資源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既改善當地居民生活,也可給修繕維護古建筑提供一些資金;另一方面,過度挖掘傳統村落的經濟價值,勢必會對傳統村落文化造成新的破壞,倘若再加上規劃不良,亂建客棧、餐館、酒吧,使得傳統村落不倫不類,它還是傳統意義上的古村落么?今日之白霧村就陷于如此的兩難困境。
在我看來,保護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村落,資金投入以強化修繕固然亟需,但更為迫在眉睫的是整體規劃,明確:哪些可以開發旅游?哪些應當緩行?即使開發旅游,如何適度限量?如何與保護設施同步跟上?切莫光圖眼前利益,將傳統村落視為“搖錢樹”、“聚寶盆”,過度開發,竭澤而漁,結果諸如白霧村這樣的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在我們這一代手中丟失,愧對歷史,愧對子孫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