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是北京的生態屏障和重要水源地。隨著京津風沙治理工作的逐步推進,在承德市最北部——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石人梁地區,具有經濟價值的林地面積已經發展到160萬畝,形成一道阻擋風沙南侵京津的天然屏障,讓北京的大風天數量明顯減少,沙塵天氣得到抑制。此外,北京作為一個極度缺水的城市,密云水庫每年入庫水量的59%來自承德。今后,承德市還將通過潮河連通等項目工程,進一步緩解北京供水緊張的難題。
昨天,北青報記者來到河北省承德市的最北部——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石人梁地區,北側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僅20分鐘車程就可到達內蒙古多倫縣,那里曾是一片沙漠化較為嚴重的草原。圍場縣石人梁地區海拔1500余米,山上種植著大量華北落葉松,可以有效阻擋從內蒙古科爾沁沙漠和渾善達克沙地吹來的風沙,形成了一道阻擋風沙南侵京津的天然屏障。
從石人梁地區向北望去,可以遙望到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據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管理局副局長趙久宇介紹,雖然這片防沙林的土地看起來很肥沃,但實際上,地表有一層約30厘米厚的腐殖質,這就是阻擋風沙而沉積下來的泥土。正是這片防沙林,讓京津兩地大風天數量明顯減少,沙塵天氣也得到了有效抑制。
據介紹,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具有經濟價值的林地面積為160.9萬畝,沿線長達100余公里,兼具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等多重作用,成為京津兩地重要的生態屏障。過去五年,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管理局累計造林近10萬畝,其中改造荒地面積達8.5萬畝,目前森林覆蓋率已超過85%。接下來的主要任務是把現有的森林資源利用好,提高其經濟利用價值。
治理風沙侵襲
四年造林相當于中型農場
承德市有“華北綠肺”之稱,自1978年國家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以來,林業建設取得長足發展。從2000年開始,國家啟動了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京冀水源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木蘭林區地處冀北山地的森林和草原交匯地帶,是灤河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在為北京阻沙源、為天津蓄水源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介紹,通過近50年的建設,木蘭林管局從原來的30萬畝經營林地面積,發展到現在的160.9萬畝,森林覆蓋率從35%增加到85.2%,近四年累計造林規模相當于一個中型農場。近年來,木蘭林管局又借鑒了德國近自然林業的森林培育方法,改變了“砍了造,造了砍”的單一模式,將人工純林與天然次生林兩種經營模式相結合,促進了林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今年,木蘭林管局將地處小灤河西岸的五道溝林區500畝濕地列入保護范圍。濕地在涵養和過濾水源、發揮固碳功能、保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有“地球之腎”的美譽。下一步,木蘭林區將“地球之腎”濕地與“地球之肺”森林相輔相成,可以發揮更大的生態功能。
承德市把保持環京津地區大氣質量最優作為底線,集中開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增強為京津提供生態服務的能力。據了解,力爭到2020年,承德市的森林覆蓋率從現在的56.7%增長到60%以上,成為華北地區負氧離子最高、PM2.5濃度最低的生態文明地區。
緩解用水緊張
密云水庫六成水量源自承德
北京是一座極度缺水的城市,可以說“京城一杯水,半杯源承德”。據了解,承德境內有灤河、潮河、遼河和大凌河四大水系,年平均向京津等地供水18.94億立方米,占承德全市水資源總量的50.4%。其中,向密云水庫供水4.97億立方米,占入庫總水量的59%。多年來,承德向京津提供了大量優質水源,對緩解京津地區工農業及城市生活、生態用水緊張狀況發揮了重大作用。
自2000年以來,承德先后關停了易污染水源企業1400多家,同時放棄了100多家預計投資300多億元的產業項目。并投入10多億元建設城鎮污水處理廠,使得全市各城區污水都得到有效治理。同時,承德市積極推進潮河流域“稻改旱”等建設項目,實現年減少化肥施用量1.1萬噸、減少除草劑使用量71噸、農藥18噸,有效增加了密云水庫入庫水量,同時加強了密云水庫水源地的保護。
接下來,承德市將通過建設大壩溝門水庫,新增庫容6.42億立方米,連同上游4億立方米庫容,實際總調蓄能力可以達到10億立方米左右,可作為北京重要戰略水源。同時,通過灤潮河連通工程,可為北京調配水量2.3億立方米,有效緩解北京供水緊張的難題。
發展旅游特色
承德擬納入京津冀旅游“一卡通”
今后,承德主要景區、景點有望納入京津冀旅游“一卡通”的范圍,72小時過境免簽范圍也有望延伸至承德,北京、承德兩地的旅游資源將進一步融合,更多北京游客、外國游客關注承德,推動京冀旅游市場繁榮。
承德市擁有“北京休閑度假后花園”的美譽,一些歷史文化遺存已經成為游客游覽的重要經典。全市圍繞金山嶺長城、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隆化溫泉、木蘭圍場、京北第一草原等五大精品旅游板塊,重點培育了包括圍場壩上森林草原休閑度假區等在內的八大旅游區,預計到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數將達到3500萬人次,旅游收入400億元人民幣。
據了解,今年年初,承德市與北京市旅游集散中心合作,開通了北京至承德旅游直通車,使承德旅游服務再度升級。
講述
良種繁育40年建成國家級松良種示范基地
樹木的防沙作用與經濟價值是密不可分的,多年來,木蘭圍場不少技術工人為林區的發展付出了辛苦努力,袁德水就是其中一位。如今,袁德水在木蘭圍場已經堅持奮斗了38年,他在良種繁育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使改良后的樹種更加粗壯、生長速度更快。前年,袁德水榮獲了省級五一勞動獎章。
袁德水是木蘭林管局第二代良種培育人員,但是,由于工作壓力大,與親人聚少離多,同年來到木蘭圍場工作的大部分工人都沒能堅持住,紛紛選擇離開林區,唯有袁德水對良種繁育充滿信心。袁德水說,樹木的良種繁育,就像袁隆平進行雜交水稻試驗一樣,通過對樹種的不斷培育改良,使其生長得更快、更粗壯,材質優良。但是,雜交水稻試驗每年都能見到成效,而樹木的良種繁育卻不一樣,需要40年、80年甚至上百年的持續觀察與改進。
目前,袁德水所做的良種繁育試驗林已初見成效,建設成為國家級華北落葉松良種示范基地。種子的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包括河北、內蒙古、山西、陜西、黑龍江、吉林等地均已引進袁德水培育的良種。據專家估算,良種繁育產生的經濟效益可以多達十幾億元人民幣。
在近40年的工作中,袁德水克服了不少困難。剛來到木蘭圍場工作時,袁德水的妻子對他并不滿意,甚至經常慪氣。因為當時家中確實面臨著實際困難,經濟條件差,還有兩個孩子需要撫養。而袁德水一心撲在良種繁育這件事上,到林區做試驗、設計改良方案、觀察試驗效果,幾乎沒法照顧家庭。有一次袁德水回家探親,4歲的小兒子居然沒認出他,更不會叫“爸爸”。老母親生病臥床,袁德水也沒能抽出時間陪在床前盡孝,只在母親即將去世時,看望了最后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