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沒料想有朝一日,告別鄉村多年,習慣了都市生活的自己,會因一次掛職,久居于遠離省城長沙300多公里的湘西北山村,與這里的山水人情發生聯系,并被某些東西撩動了心弦。
那日從桑植縣出城時,天空已經陰霾密布,一場大暴雨蓄勢待發。很快,黑云壓頂,大雨如注。此行前往的白石鄉雖然離桑植縣城只有120余公里,但是山路居多,且多彎,路途險峻,坐在車上心驚肉跳,五臟六腑也快顛出來了。雨后的山頂被濃霧團團圍困,能見范圍不過10米。山洪容易引發塌方和泥石流,盤山公路剛剛落下一堆亂石,所幸沒有傷著人和車輛。我們下車將石塊推下深淵,清理完路障繼續上路。車以一種緩慢的速度小心翼翼地往前行駛著,百十公里走了近5個小時。
白石學校包含著初中和小學,正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顯得有些凌亂,堆滿了泥沙、鋼管和木材,但這并不妨礙孩子們在簡陋的操場上玩耍。大點的孩子打籃球,小點的孩子玩老鷹捉小雞。他們對外來者有著天然的好奇心,把我們這些來訪者包圍得里三層外三層。你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你拍這些做什么,會在哪個電視臺播出來;你會參加我明年3月份的生日派對嗎……他們擺著各種造型的pose,對著鏡頭合影。鄉村孩子的天真無邪,和大都市的孩子無異。只是他們都住校,很難想象這么小的孩子居然整整一個禮拜吃住在校,不知是怎樣照料自己的。此時已是秋日,天氣有了幾分寒意,大多數孩子依然穿著涼鞋,衣服單薄、臟兮兮的,蹲在水洼里戲水和洗臉。這些大多是留守兒童,現在和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他們必須面對這樣殘酷的現實,也因此,他們過早地懂得了生活的酸甜苦辣,過早地了解了人生的意義。
雨停歇的時候,語文老師的作文課安排在操場一角的桂花樹下進行。小伙伴們蹲在地上,認真地在小椅子上寫著以秋天或桂花樹為主題的作文。偶爾有人調皮地抬頭瞅我們一眼,然后飛快地低下頭繼續寫作業,多么像多年前的自己。
一位叫黃海平的10歲女孩,被校長和班主任帶到了我們面前。她可能還尚未懂得家庭帶給她的影響。她的母親患有精神病,父親50多歲了,長期靠背烤煙葉和干苦力供家里唯一的孩子上學。她家的老屋毀于3年前的火災,窮得不再有能力建起房子,一家人很長一段時間里只能住在簡易搭建的茅草房里。后來政府出資5000元,才建了個住處,她家總算不用在下雨的時候用臉盆接漏水了。學校離她家極遠,大人走路都得4個多小時。每個周末,她和同村的小伙伴們結伴而行,比大人多花一個多小時才能到家。早晨的霧水很重,孩子們從家趕到學校的時候,通常衣服都濕透了。城里人無法忍受的事情,在這里已經習以為常。
這些天走過許多村莊,呈現出最驚人的相似性在于:找不到幾個年輕人,特別是二三十歲的青年。進城務工是農村目前脫貧致富的一條捷徑。青壯年們像候鳥一樣,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有幾天時間待在村里。春節過完,他們就集體遷徙,背著鼓鼓囊囊的行李,奔赴珠三角和長三角。很多在外面辛辛苦苦打工賺了點錢的,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葺房屋。這是最能體現他們尊嚴的方式。盡管房間空洞無物,構造如積木一樣毫無特色,但這依然能成為村里人艷羨的對象。“空村”,像全球化的浪潮一樣,已經席卷了整個中國農村,這兒的農村自然也無力抗拒。城里人對鄉村生活的向往——干凈的水、空氣、食物,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就像鄉下人對繁華城市生活的向往一樣,大家都想得到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得不到的體驗。
很多年后,作為“農二代”們,或許我們都會面臨著這種一種惶惑不安的局面——當我們再次回到故鄉的時候,眼前的故鄉和心中的故鄉相比,已經面目全非了。那些故去的人,那些流逝的往事,那些修葺一新的房屋,讓你再也找不著一絲從前的痕跡。我們將面對一個完全陌生化的故鄉,一個再也回不去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