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經濟參考報》記者發稿,全國31個省(區、市)的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G D P)數據已經全部出爐,重慶以10.9%的增速繼續領跑,貴州緊隨其后,黑龍江、河北、山西則居于榜尾。8省排名較一季度出現下滑,其中5省增速慢于一季度。東北地區整體放慢,東部沿海、中西部部分省份矛盾隱現。
專家提醒,盡管二季度中國經濟在總量上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好轉,但是還應警惕區域經濟增長失衡問題進一步擴大。
從排名來看,安徽、遼寧、吉林、上海、湖南、新疆、江西、天津不及一季度,分別下滑5位、4位、3位、2位、2位、2位、1位、1位。按照區域劃分,東北地區的情況最讓人關注,成為四大板塊中唯一經濟整體放慢的地區。除了黑龍江降無可降之外,遼寧上半年G D P同比增長7.2%,較一季度回落0 .2個百分點,排名也從第20位降至第24位;吉林上半年G D P增長6.8%,同樣較一季度回落0.2個百分點,排名則從第25位降至第28位。
“每當經濟下滑的時候,重工業回落的速度總是要高于整體速度。東北作為中國傳統重工業基地,這兩年增長放緩很難避免。”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劉樹成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
“東北現在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東北師范大學中國東北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宋玉祥認為,東北重工業比重大,國家現在對基礎設施、大型工業投資等是有重點有控制的,不再像以前那樣不講究效益問題,盲目地進行投資,這是東北經濟增速放慢的重要原因。比如,黑龍江的大慶油田持續減產導致經濟下滑嚴重。數據顯示,目前黑龍江的工業主要依賴資源產業,能源、石化、裝備產業的增加值占到整個工業的70%左右。此外,東北三省的第三產業比重普遍偏低,2013年遼寧、吉林分別只有38.7%、35.6%。
隨著增速放緩,東部地區面臨的經濟結構性矛盾也在持續發酵。上半年,沿海地區中上海、天津排名下滑,尤其是天津,G D P增速比一季度回落了0.3個百分點。從2002年開始,天津以12.7%的G D P增速排到了全國第二,2010年達到17.4%,取代內蒙古成為全國第一。盡管近兩年被重慶趕上,但是仍然穩居三甲。然而,今年5月天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僅為8 .7%,13年以來首次進入個位數,且低于全國8.8%的增速。
江浙的日子同樣不好過。從半年報看,魯、蘇、浙、閩等主要沿海省份,除浙江排名較一季度提前1位以外,其余保持不變。從增速來看,只有福建加快了0.3個百分點,其余3省都是微升0.1個百分點。作為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經濟在二季度沒有明顯改善的背后是一系列的企業呆壞賬。
據悉,與以前經濟不景氣時多是中小企業率先倒閉不同,今年以來,蘇南地區倒閉的不只是中小企業,還有不少大型企業乃至行業龍頭。而在浙江,企業互保導致資金鏈斷裂的事件頻發。
中西部地區G D P增速雖然繼續領跑,在上半年的排名中前10位里占到8位,但是在排名下滑的省份中也占到了一半,其中中部有3個。在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副所長張平看來,中西部當前的發展模式存在很大隱患。
“中國投資驅動和財富推動階段的結束,不僅增加了東部地區的生產、生活成本,而且導致中西部地區生產、生活成本的增加,加之勞動力成本上升,中西部發展傳統工業和傳統服務業的優勢被嚴重削弱。”他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青海、西藏那種特別偏遠的不算,其它地區,年輕人口都去了沿海,老齡化比東部還嚴重,全國統一大市場,勞動力價格又便宜不下來,自身的財政能力也不太行,(G D P增速)說跌下來就得跌下來,尤其是在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