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是中國第九個文化遺產日,今年的文化遺產日主題是“讓文化遺產活起來”。連日來,各地舉辦多項活動,讓百姓走近文化遺產。
近年來,我國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藝術、社會和經濟等方面的價值正在逐步被人們知曉和重視。許多地方在探索傳統村落保護的模式,其中商業利用似乎成為一種普遍選擇。然而,在劇烈的城鎮化沖擊下,傳統村落面臨“人走屋塌”的困境,以及過度商業化的尷尬。
6月29日,四川峨眉山景區暫停接待游客,多位網友反映,景區封閉的原因或系眾多當地村民在景區拉起了橫幅,堵住了道路。村民們與峨眉山管委會在當地發展和利益分配上產生的分歧,促使了矛盾的激化。
去年4月10日,湖南鳳凰古城實行“一票制”捆綁售票,游客需要購買148元門票才能進古城。第二天,大批商戶和當地居民因不滿“一票制”政策關門歇業,同時聚集在古城北門碼頭附近。這一政策引起了當地居民和游客的普遍質疑,游客人數驟減,當地個體商戶受到很大沖擊。
2011年8月15日上午,江西婺源一群當地村民集合在景區門口,阻止游客進村,現場還有30余輛警車和上百名警察。而同樣的場景,也曾在臨近的李坑、汪口兩景區先后上演,造成婺源核心景區相繼緊急關停的原因是門票收入分配不公、村務不公開等。
“隨著社會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傳統村落和現代人居需求發生沖突,村落的原始性、文化性正在逐步瓦解,瀕臨消亡。”山西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副教授霍耀中說。
面對山西晉城澤州的洞八嶺村,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發出呼吁:“古村哀鳴,我聞其聲。巨木將傾,誰還其生?快快救之,我呼誰應!”
這是一座房屋上下暢通、戶戶貫通、院院連通的古村落,具有全民防御特色和完整的排水系統。中華孔子學會會員、全球謝氏聯誼總會名譽會長謝小品介紹,洞八嶺村是謝氏源頭,是周宣王為其元舅申伯(謝姓始祖)分封建造的古謝城“活化石”。
然而,現今的洞八嶺村卻是一片蕭條景象,年輕人搬了出去,只有寥寥數位孤寡老人還住在村里,村里55%的建筑物已經倒塌。
相同的遭遇,出現在山西寧武的王化溝村。這個村子有著獨特的居住形態,村民把房子建在半山腰的懸崖絕壁上,整個村子面向峽谷,房前只有一條走廊,有中國“懸空村”之稱。但是,近半個世紀以來,王化溝村經歷明顯的“瘦身”。昔日常住人口最多的時候,全村總計140多人,如今村里只剩下20多人。
多年來,馮驥才為傳統村落的保護而奔走呼號,他說,目前全國有230萬個村莊,依舊保存與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規劃、代表性民居、經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村落還剩下兩三千座,而在2005年這些古村落的合計數字是約5000個。
皇城村位于太行、王屋兩山之間的沁河畔,是清代名相陳廷敬故里。走入這里的標志性建筑——百尺山河樓,放眼望去,一邊是明清時期留下的鱗次櫛比、別具特色的古建筑群,另一邊是嶄新的現代別墅式小洋樓。
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皇城相府以古建筑群為載體,將原來居住其中的村民整體遷出,在附近建了新村,并較為完整地保留了原貌。
據介紹,皇城相府屬于對傳統村落博物館式的展示,很多村民可以回古村工作,對皇城相府的記憶和感情得以保留,與村落的關系不會斷絕。
然而,沒有人居住的古村落還有“魂”嗎?2005年,后溝古村成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古村落調查保護示范基地后,也開始走上商業利用之路。山西一家民營企業持60%多的股份,榆次區政府和后溝古村分別持股20%多和10%多。要想進入這個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村子,首先得買40元的門票。村子很整潔,沒有農村隨處可見的垃圾和牲畜糞便。為了強化村子的古老風貌,這里還新建了豆腐坊、酒坊、香油坊和老醋坊等。“如果不搞旅游開發,就沒有財源,而沒有財源保證,又如何保護古村落呢?”村支書張春貴說。
令人擔憂的是,更多人造景點的開發,會破壞村子的古風古貌。
“商業利用可以改善村民生活,吸引外出打工村民的回流,利用資金對古村落建筑進行維護。”霍耀中說:“然而,這只是一種短暫的模式,只是保護了殼,卻沒有了核。商業利用只是將古村落當成了一種產業,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對古村落的文化保護。”
專家認為,傳統村落是中國傳統建筑精髓的重要組成部分,真實地反映了農業文明時代的鄉村經濟和極富人情味的社會生活,對于歷史的傳承,比文字記載更準確、更真實。然而,傳統村落又是極其脆弱和不可再生的,必須對現狀加以重視,使它能夠真實、完整地傳承。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司司長趙暉在去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世界上有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我們是借鑒這種機制,把傳統村落列入到名錄當中;截至目前共有1561個中國傳統村落列入到傳統村落名錄中。”同時,要求糾正無序和盲目建設,禁止大拆大建。
“村落必須是人居住的環境,作為聚落中的人也是需要進步和現代化生活的。”霍耀中說:“地方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應做好傳統村落保護的規劃,保護其人居環境。但古村落的保護不僅是古建筑的保護,還有其蘊含的鄉土文化的傳承。對于像王化溝這樣的‘懸空村’,更應該注重的是它人居的歷史文化價值,即使沒有人居住了,政府也應該像保護文物一樣保管起來。”
對有旅游開發價值的古村落,專家認為,開發商一定要有社會責任感,在追逐利潤的同時維護好人類共同的文化資源。
當前,政府財政投入不足,是困擾傳統村落保護的癥結所在。對于這些古村落來說,與全國其他地區一樣,同樣存在下面幾個令人憂慮問題:
一是自然性破壞。主要是風雨侵蝕和洪水、泥石流、地震、臺風等自然力的的破壞,再加上古村落建筑的土木結構,抗風雨侵襲及抗災能力差,眾多已無人居住的名宅、祠堂面臨著倒塌的危險;原有的里巷、民宅、地貌、水系、植被缺乏必要的保護,其歷史特征和 傳統文化 風貌也將很快消失殆盡。
二是建設性破壞。古村落經歷了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盛衰,許多建筑物本已十分陳舊、殘破。然而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道路建設的不斷推進,許多古建筑遭到嚴重的損毀,甚至許多已經消失,這是我們文化建設的一大損失。
三是生活性破壞。古村落里的居民,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向往現代化的城市生活方式,有了點積蓄之后便買車蓋房。殊不知,現代交通工具的使用給古村落原生道路和橋梁帶來了極大的壓力,而古村落居民自發的建筑整修所使用的新的建筑材料,也割斷了傳統風貌的延續。
四是保護不力,資金投入較少。雖然對許多古村落也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然而,由于資金投入少、管理力量薄弱,對于古村落的保護并沒有產生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