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報記者傅欣彥報道 本月,深圳經濟特區將迎來30歲生日。在這個全新節點上,這個正值而立之際的特區樣板未來將向何處發展?如何實現轉型升級?30年后又將成長為一座什么樣的城市?昨晚,央視名牌欄目《對話》將焦點對準了深圳,邀請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王榮一一打開了這些問號。
由于了解到王榮是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專業首個博士學位的獲得者,欄目編導別出新裁地在節目現場模擬了一場“答辯會”,命題為“特區轉型升級”。近一個小時的“答辯”過程中,主持人陳偉鴻和深圳的企業家及市民代表組成“考官團”,就深圳的土地資源、關內外一體化、產業轉型、人才引進、教育發展等問題一一提問;王榮作為“考生”妙語連珠、從容應答。現場氣氛輕松而熱烈。
節目結束前,王榮表示,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0年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上,我們在思考什么在想什么?歸納起來就是:希望再造一個激情燃燒、干事創業的火紅年代。未來30年干什么?就是兩句話:努力當好科學發展排頭兵,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
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京生,深圳市委常委、秘書長王毅參加了本期節目。
現場答辯
1、 關于土地資源
“1991平方公里的空間大得不得了”
考官(主持人及金龍魚公司總裁李強):第一個問題和土地資源有關。深圳特區設立之初,就率先實行了土地的有償使用,一份數據顯示,深圳這些年土地的使用大概每年以30平方公里的速度推進著,那么就是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可能十年就用完了。企業非常希望在深圳得到更大的發展,但后續的發展可能受到土地的限制。
王榮:土地資源稀缺確實是深圳發展中一個很重要的“瓶頸”。但土地資源稀缺是相對的。我們現在整個范圍是1991平方公里。馬上還可以拿出來用于企業發展的還有100多平方公里。這個100多平方公里是什么概念呢?那就是新加坡是600平方公里,香港是1000平方公里,我們過去的特區也就是300多平方公里。所以說這100平方公里,是一個不小的規模,如果我們規劃好了,利用好了,應該講會為企業進一步成長、壯大,為更多的企業來深圳發展,提供很大的潛力。7月1日,我們特區擴大到整個全市范圍,就是關內關外一體化了,也就是說沒有關內關外之分了。那么也就是說,1991平方公里都是特區,這就意味著原來老特區之外的5倍的面積,可以讓我們像特區內一樣高水平地發展——這個空間大得不得了。
2、 關于關內外“找平”
“現在正在實施一個規劃”
考官(主持人及《民心橋》節目工作人員孫海峰):不少深圳人反映,為什么生活在同一個城市,感覺關內關外在某些方面好像差距有十年。如何盡快“找平”呢?另外,在關內外的關系處理上,不僅要“找平”,而且還要“找齊”,比如說,如何提升關外GDP總量和土地利用效率呢?
王榮:沒錯,過去關外確實基礎設施的配套水平以及我們城市化的管理水平,相對于特區內矮了一大截。現在一體化以后,在基礎設施的配套、管理的標準、管理的投入,在這些方面確實有一個“找平”的過程,現在正在實施一個規劃。
另外,你剛才講的單位面積產出特區內是特區外的5倍,但實際上特區外過去30年也為深圳的發展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像我們深圳8200億經濟總量,其中有一半還是在特區外,但是它消耗的資源比特區內消耗的資源要大得多。所以我們“找平”的過程,就意味著對原特區外這一塊提高開發水平,這也是我們的發展潛力所在。
3、關于吸引人才
“要再一次重現孔雀東南飛”
考官(主持人及金蝶軟件總裁徐少春):深圳在人事制度上有了很多創新,所以這片熱土才成了很多人創業和成功的樂園。但目前在高端人才競爭上面,感覺深圳的吸引力受到了很多挑戰。我們希望市里能否出臺一些吸引人才的辦法?
王榮:深圳作為特區,曾經創造了孔雀東南飛的現象。我覺得要想吸引人才,主要取決于三個條件:一個是發展機會;第二是生活質量;第三就是生活成本。現在,我們要考慮到人才的更多集聚,又要解決大家想來但又擔心來不起的矛盾。所以近年來我們出臺了若干政策,比如說這兩年認定了高端的高層次人才,有1600人可以享受到特殊的政府補貼。今年開始,我們對所有的本科以上的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出臺了享有房租補貼的政策,高的可以補到一千,少的也可以補到兩百。對住房這一項的補貼,我們大概一年要拿出7個億的財政支出。今年,我們又把人才的住房納入保障性住房的范圍,我們今年要提供7600套企業使用人才的配套性住房。那么整個保障性住房,我們今年安排5萬套。另外我們還主動出擊,近來組織人事部門牽頭制定了“孔雀計劃”,就是針對人才的,要再一次讓孔雀東南飛的現象重現。而且我們不僅在國內大力度地招人才,還要到海外招人才。我們規劃在近幾年內準備向海外引進50個團隊,來推動深圳新一輪的發展。
4、 關于發展教育
“這方面的‘短腿’會盡快補上”
考官(主持人及公眾力調查機構負責人范軍):在民生的幸福指數中,子女教育絕對是第一位的。王書記曾做過教育廳廳長,所以我給您帶了一個算術題:3+9+3+4=?這里第一個“3”是學前教育,“9”是小學加初中9年義務教育。第二個“3”是高中教育,“4”就是大學教育。您怎樣演算這道題?
王榮:我確實做過教育廳長,所以講教育問題,我還是更為敏感一點。深圳是一個年輕城市,幼兒年齡段的孩子相對講比較多。所以,幼兒教育在深圳確實是問題,可能會更突出。作為市委市政府,怎么能夠把這個問題做得更好?其實這幾年我們也在思考,怎么樣和民營力量聯手推動幼教事業更快的發展?我們都在考慮。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其實這個就有點共性化了。現在國家講義務教育由戶籍所在地的政府來履行這個責任,其實我們已經不分戶籍,提供了很充沛的義務教育學位。但這里有一個問題,均質化很難做到。至于大學,因為深圳是一個年輕城市,我們可以十年八年搞一個大企業,但是一個大學很難想像幾年之內能搞一個。全國知名的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學需要培育,需要歷史慢慢地積淀。但是深圳還是有了一所很不錯的大學,就是深圳大學。我們目前正在籌辦南方科技大學,都是為了通過教育的發展來充分滿足廣大市民的期盼。我相信在新的發展時期,這方面的“短腿”我們一定會盡快補上。
精彩語錄
談及來深之初“微服私訪”
什么叫微服私訪?其實我們現在沒有官服,任何時候我們都是微服,比如說此刻。但是確實我是利用我到深圳不久,人們對我這張臉還不是很熟悉的時候,想多看看,多了解一下。
我去坐出租車坐過好幾趟,到了一些口岸,到了蛇口,包括到布吉,都去看了看,應該說對深圳確實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因為之前來深圳,大部分都是參觀學習,所以看到的都是最亮的地方,或者說是最有成就感的地方。這一次因為故意找了一些我在網上搜集到的老百姓反映問題比較集中的地方,所以我刻意地去看了看,這樣就使得我對這個城市有更多的了解,發現這個城市很多元。
談及對深圳的希望
經過30年的發展,深圳人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的奇跡。前30年我們在推動物質財富的增長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在新的發展階段上,我們更要關注的是創造財富的環境,以及財富如何讓人們過得更好。而更主要的是,怎么能夠讓我們這個城市進一步靠近香港、新加坡這樣一些國際化的城市。
談及未來三大支柱產業
這三大新興戰略性產業是已經明確的。一是新能源,主要是新能源應用產品方面,像比亞迪的電動汽車,這些我們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今后若干年會得到更快的發展。然后是互聯網,深圳應該說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這幾年增長非常迅速,像騰訊這樣一些互聯網產業,發展很快。再一個就是生物,像生物醫藥。
談及戶籍改革
戶籍改革對深圳來講是很重要的一項工作,我想思路無非是兩個:一個是提高戶籍人口的比重;第二就是弱化和戶籍掛鉤的一系列社會福利制度。那么,深圳這樣一個倒掛現象,我認為要通過若干年解決掉,但是考慮到目前這個發展階段,戶籍制度還是城市管理的一種方式,所以說一下子放開可能還不具備條件,但是我們會注意它的改革。幾年前還推出了居住證制度,也讓我們在深圳的居民,盡管他不是戶籍人口,但實際上他已經感覺到這種差別不斷在縮小,已經很弱化了。、
談及深港合作
深圳作為一個改革開放的窗口城市,能夠發展得這么快、這么好,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我們跟香港比鄰。所以說深圳一直是在跟香港學習,跟香港合作。但是我來深圳以后,我就感覺到在一個新的起點上,要進一步向香港學習,香港現在我認為在四個方面它做得更好:理念的國際化、社會的法制化、管理的精細化、香港產業還是高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