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漢陽城管部門采取“文明接力”的方式對違規行人進行處罰,即如市容監督員發現行人闖紅燈過馬路,該行人就必須在原地替市容監督員“值班”,提醒市民看燈通行,直到抓到下一個違規過馬路的行人才可“下崗”。據悉,該方法實行一周以來,違規行人較此前下降五成。(6月2日《長江日報》)
一些城市對于治理行人闖紅燈的慣例是罰款10元,外加批評教育。對于這個辦法的效應,我們也只能用不置可否來說事。而武漢市漢陽區選擇劍走偏鋒,他們用“文明接力”的形式來整治中國式過馬路的亂象。
所謂“文明接力”,就是行人被發現過馬路闖紅燈之后,要在原地替市容監督員“值班”,直到抓到下一個違規過馬路的行人才可“下崗”。從字面上來看,這壓根就不是什么文明的接力,而是懲治性的“擊鼓傳花”。誠然,從一個人的記憶功能來看,被逮著現形并還要幫忙需找“繼任者”,這種尷尬的確會讓人印象深刻,而下次再過紅綠燈之時,難免會觸景生情。但是這種“文明接力”,卻存在著不可持續性的問題。
首先,在現場開展“文明接力”工作的都是城管聘用的市容監督員。現在多部門聯合執法的情況已經很普遍,交警部門和城管以及交通部門進行角色的重疊,這并不新鮮。關鍵是那些市容監督員本身就不具備執法權力,他們不僅沒有限制行人時間和人身自由的權力,甚至連之前對闖紅燈者罰款10元的權力都不具備。
所以讓這些公益和義務屬性占多數的人群來進行“文明接力”的現場執法,本身就有點底氣不足的感覺。武漢市的市容監督員在之前就有新聞媒體進行過報道,2011年武漢市容環境監督員上崗50日12人被打,導火索主要是針對部分市民不文明行為進行處罰通告之時,對方認為市容監督員根本就沒有權力來進行處罰,從而發生肢體沖突。在交警、城管已經成了固有處罰執行者的情況下,市容監督員的地位實在是有點突兀。
在自身腰板不硬的情況下,還想整治具有中國特色的闖紅燈亂象,當地的城管部門也未免太過自信于市容監督員的權威效應。同時我們不能忽略的一個現象是,闖紅燈者除了素質原因之外,也不乏有“和時間賽跑”的一些人。他們可能對于罰款或者是短暫的批評教育可以接受,但對于要進行處罰的“擊鼓傳花”恐怕則不盡然。如果雙方在言語上沒處理好,很可能會在紅綠燈下發生一場糾紛升級,這也不是沒有可能。
處理闖紅綠燈,辦法還是用最簡單的好,那就是讓有執法權力的交警同志站在那個原本屬于自己的位置,就可以了。公眾對于身穿制服的交警是認可的,在處理違章事件中也必然是服服帖帖。問題是很多城市都叫著交警警力不夠的委屈,不太可能去干些整治行人過馬路的小兒科問題。那市容監督員就可以大撒把,那為何交警們卻成了不輕易出動的人群呢,這倒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