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5到20年,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將導致3億農民進城。以人口30萬規模的城市來計算,也就是說每隔兩周,中國就將造一座城市。”昨日,新加坡國會議員、前教育部、衛生部、貿工部副部長曾士生出席了C21四川城市發展(2010)市(州)長峰會。主題演講結束后,曾士生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面臨城市化挑戰每兩周“造一座城市”
“城市是伴隨人類文明與進步發展起來的,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于現在的中國來講,城市化就是一個最大的課題。”曾士生告訴記者,作為新加坡的華人,他對中國的情況相當的熟悉,按照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算一筆賬,3億農民進城的城市化進度,就相當于每2周將“造一座城市”。這座新城市就是專門為農民工修建的。
如何讓這些農民進城,又能安定地在新城里生活,中國的各級政府就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特別是像四川這樣的西部城市。另外,城市建設也給生態環境、生產資料、能源供應、交通設施等帶來巨大的壓力。因此,如何在建設之前就做好規劃,未雨綢繆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合理利用自然城市要“三個和諧”
“過去,我們在建設城市中講的是人定勝天,遇山開山,遇林砍樹,遇樹填平。”曾士生告訴記者,今天的城市建設就不能這樣搞了,人不一定勝天。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城市建設經驗與新加坡及中國一些城市的建設經驗表明,城市建設要講究“三個和諧”。即經濟發展、環保發展與社區發展三方面的平衡與和諧,只有做到了這一點,城市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曾士生還以自己在中國做的濱海新區“生態谷”項目與廣州做的“知識城”項目為例子,闡述了三方面如何才能和諧。經濟發展要從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與創意密集型轉化,實現節能減排的同時,帶動經濟大發展;環保發展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建設低碳城市,盡量讓人們少在城市里長距離移動,少開車多使用公共交通等;社區發展則要以建設復合型生態小區為重點,讓人們在這個小區域內就能就地上班、消費、休閑,步行300米就能走到公交站,鄰里之間的距離不超過500米,工作生活的最大移動距離盡量不要超過500米。
這樣,可以通過步行、騎自行車等非機動方式生活,人們的親近感就又回來了,社區自然也就和諧了。“這樣的復合型生太小區,非常適合西部的小城鎮建設。”曾士生說,希望西部的城市在大開發過程中,不要破壞自然,要合理的利用自然,建設出美麗的小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