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天然氣談判,在經歷十年馬拉松之后,終于塵埃落定,花開圓滿。圍繞此次談判中的價格問題,國內外有很多評論。我以為,能源問題之所以被稱為戰略問題,不能僅限定于考慮價格。因為當下,相比價格問題,“脫煤”才是中國的重中之重,天然氣大單對于國內的治霾來說意義重大。
眾所周知,“骯臟能源”煤炭使用的比例過高、遠超天然氣是造成中國霧霾嚴重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前我國在天然氣應用方面還很保守,很不“爭氣”。以去年為例,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歷史性地達到7.5%,但煤炭依然維持在65%的比例,遠遠高出全球平均水平。并且以目前中國的天然氣生產和消費量計算,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將快速上升,緊追石油。
當下有一種說法,稱現今國際市場上不會買不到天然氣,因為在美國頁巖氣革命的沖擊下,昔日的天然氣進口大國在討論出口天然氣了,全球天然氣生產第二的俄羅斯也感受到壓力,其供給歐洲市場的天然氣價格開始下調,而原先的中東天然氣生產大國也會因此更加關注中國這個巨大市場。因此當前中國不愁買不到合適的天然氣。
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但卻忽視了中國人口眾多的國情及當下全民整治霧霾的政策需要。比如不少城市,為了治霾,已經提出了完全棄用煤炭、轉而用天然氣代替的政策。比如杭州,日前就出臺了規劃,要在2015年年底前在全市及附屬縣市完成“無燃煤區”建設。“無燃煤”建設肯定要對天然氣提出很高的要求。據預測,到2015年我國需要消耗煤炭40億噸,如果全由天然氣替代,約需2.2萬億立方米,而當前全球每年的天然氣總消費量不過3萬億立方米。即便算上頁巖氣等非常規天然氣,要在短時間內增加這么多的天然氣供應也將非常困難,沒有“米”,巧婦也做不成飯。所以不及時做準備,趁早爭“氣”,到時可能免不了中國買啥全球市場啥就狂漲的宿命。
今天的中國比過去任何一個時期更需要天然氣。所以相比起價格問題,從俄羅斯引進天然氣更重要的意義可能還在于可以有助于實施“減煤增氣”的國家戰略,在于為治理霧霾、治理大氣污染提供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