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海口5月9日電 (記者任明超)三亞市向全民發紅包的議論熱潮還未減退,海南另一個省直管縣連續4年發“全民紅包”的新聞再次被輿論關注。
距離三亞市不到70公里的陵水黎族自治縣2012年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目前仍是海南的省級貧困縣,但從2011年開始,陵水縣每年向所有戶籍人口發放物價補貼,發放力度甚至比三亞還大。
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提速,陵水經濟迅猛發展,2010年地方公共財政收入首次突破10億元。作為當時全國唯一沿海地區國家級貧困縣的陵水,在這一年首次告別了“吃飯財政”,財政收支首次略有盈余。
與三亞的情況一樣,陵水縣的財政收支雖然實現歷史性逆轉,但當地物價出現明顯的增長,部分低收入群體還沒嘗到改革的甜頭,就先感到錢包縮水了。
陵水縣委書記王雄回憶道:“剛剛吃飽肚子的陵水,決定繼續勒緊財政腰帶,把增長的那部分收入以普惠式發放給群眾。”在考察了海口、三亞等地發放物價補貼的方案后,2011年,陵水按照人均300元的標準,向全縣32.7萬群眾發放物價補貼,總投入達9812萬元。
陵水由此和三亞一起成為海南兩個僅有的向全民發放物價紅包的市縣。陵水縣財政局向記者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2012年陵水財政收入20.6億元,同比增長22.7%,而當年發放給戶籍居民的“紅包”超過兩億元,增幅達110.3%;2013年陵水財政收入23.4億元,同比增長22.7%,但紅包總額卻增長了28.7%,占陵水縣地方財政收入的比例也首次超過10%。
從2013年開始,陵水改變了發放紅包的方式,農業戶口的居民每人每年發放800元,非農業戶口發放600元。隨著普惠紅包金額逐年擴大,如今這項補貼對以農業生產為主的陵水百姓而言,已不僅僅是一種象征性慰問,更成為一項重要的生產支持。2013年,陵水縣農民人均純收入7335元,同比增長14%,其中政府補貼超過10%。
陵水縣本號鎮白石村村民卓煥青,由于家里人口較多,去年一次性領到9600元補貼,“去年我領取補貼后,按照家里的實際需求買了種苗和化肥,今年瓜菜收入比去年翻了一番。”
陵水縣財政局預算股負責人李煥怡告訴記者,目前全縣通過“一卡通”發放的民生補貼有31項之多,而以價格補貼形式發放的全民普惠“紅包”,是其中金額最大、覆蓋面最廣的一項,也是唯一一個全部由縣級財政負擔的惠民項目。
陵水縣財政局內設的財政檢查局負責人符學知表示,每年補貼資金發放完畢后,財政、審計部門會啟動檢查,通過到鄉鎮調閱補貼對象檔案、進村實地核查、到派出所核對戶籍信息等形式,對補貼發放展開隨機抽查,確保惠民資金通過“一卡通”直達每位城鄉居民的手上。
面對來自各界的關注和爭議,王雄表達了他對財政收入使用公平和效率的看法:“隨著陵水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縣委縣政府明確了三條‘花錢’方向:改善民生、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新增財力用于提升群眾幸福指數,比投入短期見效的政績工程更重要。只要財政能負擔得起,這項惠民項目就要堅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