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出擊】
內蒙古自治區下發通知:“村改居”杜絕急于求成
“村改居”是我區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的重要工作。
為了規范全區村改居工作,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進程,著力解決因村改居工作不規范引發的社會問題,切實維護廣大群眾的基本權益,日前,自治區下發關于規范全區村改居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各地要對已完成村改居工作的社區居委會,認真調研,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抓緊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對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要制定出相應解決方案,嚴格抓好落實。已完成村改居工作的社區居委會要做好原村委會集體經濟組織和新建社區居委會的脫鉤,理順各種關系,按照居委會設置標準,科學規劃,合理擺布,完善機制,規范運行。對正在進行村改居工作的社區,要嚴格程序,加大宣傳力度,廣泛聽取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的意見,積極協調配合有關部門,做好相關制度和服務政策的銜接工作,確保工作的穩妥順利進行。堅決杜絕一些地方急于求成,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不尊重村民意愿,隨意撤并村委會,開展村改居工作或非規范運作,損害群眾利益。
【各地動態】
呼和浩特:賽罕區23個行政村實現“村改居”
走訪剛剛實現“村改居”的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巧報鎮大臺什村,村民王溫老人分外高興:“俺剛拿到更換的非農業戶口本,咱也能享受市民待遇了!”“嗯,我們徹底告別了臟亂差的平房區,住到移民新區,俺們家兄弟姐妹一大家人分到了7套100平米左右的樓房,享受著優質的社區及物業服務,生活環境變好了,生活質量也提高了。俺們還入社保、養老和醫療保險,徹底沒有后顧之憂了!”村民米秀也忍不住感慨幾句。
怪不得在巧報鎮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村民身份整體轉換,社會保險整村參加,承包土地性質不變,集體資產入股繼承,村民變市民,后顧無憂我看行。”記者了解到,賽罕區至今已有大臺什、小臺什、雙樹、西喇嘛營、后不塔氣等16個城中村完成了“村改居”工作,共有8123戶21796名村民變為市民,以前的村委會也正式更名為居委會。
西把柵鄉一位村委會主任趙三子介紹,“村改居”后,村民原有的承包地性質不變,仍可繼續種植,將來征地時承包者還可以領取補償款。村現有的集體土地及資產將成立股份資產管理公司,村民以入股的方式成為公司股民,股份還可以繼承;社保、醫保、低保及養老保險均按照城鎮居民標準發放,整村參加失地農民養老、醫療保險統籌。另外,村民子女在上學、升學及參軍轉業等方面也與城鎮居民享有同樣的待遇。
包頭市青山區村改居工程數萬村民就地入城
包頭市青山區城鄉一體化村改居一期工程進展順利,日前完成測量評估的300多戶村民已簽訂拆遷補償協議,由農村“村民”變城鎮“居民”的安置、保障、發展等系列工作將隨即推進。
青山區以興勝鎮四道沙河村和青福鎮昌福村為試點,計劃將北部區的19個村莊進行撤并,建設一個設施健全、保障有力、發展高效的中心集鎮和四個農村社區,有序地轉移農民集中居住,實現城區向北拓展。整個工程涉及規劃居住人口3~5萬人。
規劃中的中心集鎮布局圍繞四道沙河村莊占地及部分空地,分別向西和向東建設,計劃安置四道沙河、當鋪、永和窯、頂獨龍貴、王老大、羊山窯子、笸籮鋪等村民。中心集鎮按照“整體規劃,分期開發”的方式,擬分三期進行統籌落實,其中一期占地750畝,現已完成測量評估300多戶,面積約11.8萬平方米,已發放拆遷補償存折272戶。
烏蘭浩特市城郊辦事處開展“村改居”工程
近年來,地處烏蘭浩特市城鄉結合部的城郊辦事處逐漸融入城市,村民逐步向居民轉化。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烏蘭浩特市城郊辦事處以“村改居”為契機大力加強社區建設,科學有序推進城市化進程,落實國家各項惠民利民政策、措施,轉換工作思路和工作職能,使轄區居民從中受益,享受到了改革帶來的紅利。
“村改居”讓群眾生活更方便。“現在我們出門就能辦事,交水費,交電費,和城里人一樣方便,再也不用跑冤枉路了!”記者在紅聯巷社區辦公樓聽到一位前來辦事的大媽高興地說。在城郊辦事處紅聯村(現稱留守處)舊地不遠處,由留守處自籌資金建設的一座六層結構、面積3000平方米的涵蓋多功能活動中心、一站式服務大廳、圖書閱覽室、社區辦公室等標準化基礎設施在內的辦公樓拔地而起,鄰近的居民們不再為“繞遍半個城,只求辦個證”而苦惱,足不出戶在這就可以享受到辦理醫保、社保、新農合、計生等一站式服務;新增設的自助式繳費機使居民隨時能繳納水、電、通訊、有線電視等費用;每個小區依靠社區提供的設備、場地和指導人員建立了健身操、大秧歌隊,平時鍛煉健身休閑,在社區舉辦演出豐富文化生活、增強小區活力。便民設施的健全再度聚攏了周圍居民小區的“人氣”,原本一些居民“東家西家拉家常、三個五個曬太陽”的現象沒有了,這就是新建成的紅聯巷社區。紅聯巷社區立了標桿,紅光留守處與興北社區、永聯留守處也不甘落后,自籌自建的辦公樓業已相繼開工,預計2014年竣工交付使用,其他幾個社區的改建工作也在規劃設計和籌備之中。王爺廟社區與蓋亞房地產公司共同打造的新社區已經裝修整合完畢,即將投入使用。城郊辦事處硬件設施的完善,極大方便了居民群眾的生活。
【背后故事】
“村改居”背后的艱辛故事
“烏蘭浩特市城郊辦事處本來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村,如今要趕上城市化的步伐,村變為社區,村民變為居民,科學合理地推進社區建設勢在必行!”城郊辦事處黨工委書記李恩龍的話擲地有聲。城郊辦事處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短時間內補齊社區建設短板。先將原有的村建制撤銷,過渡為具有法人實體的留守處,為向社區過渡邁進了關鍵的一步。接下來,為建成快速聯系服務群眾的真正社區,城郊辦事處請來了具有豐富社區管理經驗的干部到城郊主抓社區建設管理工作,并任黨工委委員,全面提升城郊辦事處的社區管理服務水平;現有的5個社區干部每月到烏蘭浩特市各成立時間較長的辦事處“取經”,學習老社區的服務管理經驗、模式和理念,累計達300余人次,參加學習人員提出有針對性的整改意見60余條;帶領7個留守處干部到外地實地參觀考察當地成功做法,體驗先進地區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辦事處黨工委對各社區、留守處全體干部統一組織安排,進行為期一個月半脫產式的社保、民政、計生、社會管理等業務強化培訓,在學習中增長業務技能和拓展業務范圍,在實踐中歷練、驗證所學的知識;實行每周一辦事處相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及時盤點、糾正每周社區各項工作暴露出的問題,推廣各社區、留守處實際工作中好的做法,及時總結、揚長避短;將大學生村官、民生志愿者全部充實到社區、留守處,補充新鮮血液,為基層注入新人才新活力;在各社區、留守處推廣“網格化”管理模式,聘任36名網格化管理員對各自負責區域的服務項目和管理工作實施無縫化鏈接,妥善處理解決居民瑣事、及時反饋基層社情民意。一系列的“功課”有效彌補了城郊社區管理工作出現的短板,同時還創造性的總結推出了社區管理服務措施“十個一”親民服務法,對社區及社區干部的工作提出新要求,細化了工作目標、量化了工作標準,并在具體工作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得到百姓的普遍贊揚。“我們的社區干部態度和藹,工作熱情,處處為居民著想,真是沒得說!””居民李欣茹欣慰地說。紅聯巷社區黨組織依托社區、覆蓋城鄉、夯實基礎、增強組織凝聚力的人性化服務、規范化管理工作還得到了烏蘭浩特市委、政府的肯定。
【顯著成效】
內蒙古:已有78個村實現村改居 2012年底達百多個
“我們去年就住進了新樓房,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2012年11月29日,呼和浩特市回民區攸攸板鎮廠漢板村一些村民對記者說。記者從自治區民政廳了解到,目前,全區有呼和浩特市回民區攸攸板鎮廠漢板村、通遼市科爾沁區建國街道辦事處西工人村、烏蘭察布市集寧區白海子鎮賈家村等78個村正式掛牌實現“村改居”。
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處處長李國平介紹了“村改居”社區建設工作“一變三不變”的原則,即在撤村建居后,農民變市民,村民戶口集體轉為居民戶口,轉為市民后,在養老、醫療、教育、社會保障、兵役等方面將按照市民標準逐步執行;集體土地所有權及承包權不變,村民原有的承包地的性質不變,原村福利待遇的享有對象和政策不變;撤一村建一居,原村“兩委會”制定的各類政策及對外簽訂的各類經濟合同均延續不變,管轄范圍及對象不變;集體資產總額和支配權不變,原村集體所有資產,包括法律法規規定的屬于集體所有的土地、林地等自然資源,以及集體所有的流動、固定的其他資產仍屬于原集體經濟組織,轉居后進行清產核資、股權量化。
【網民關注】
“村改居”后,農民變成市民,農民戶口轉為城市居民戶口,在養老、醫療、教育、社會保障、兵役等方面按照市民標準執行,村民成了真正的市民。城鎮化進程又向前邁了一大步……進入草原社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