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此輪“史上最嚴厲”之樓市新政的調控,住宅市場與商業地產此消彼長的態勢日漸凸顯。而當前,在各地住宅市場已進入理論上的困頓期時,商業地產借機上位,正在刮起了一場強勁的投資“龍卷風”。
一線城市商業地產過熱
來自北京市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北京市完成寫字樓投資158.1億元,增長1.8倍;商業及服務業等經營性用房投資121.4億元,增長50.4%。上半年北京寫字樓竣工面積90.4萬平方米,增長19.1%;商業及服務業等經營性用房竣工面積113.6萬平方米,增長30.6%。從以上數據,我們不難看出,北京的商業地產市場(包括寫字樓和商鋪),在今年上半年呈現出了有別于住宅市場的熱鬧景象。
與此同時,一線城市中,同樣上海、廣州等地的商業地產市場也是一片熱火朝天,盛況超前。據中國寫字樓研究中心(CORC)研究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寫字樓市場的平均租金漲至人民幣6.8元/平方米/天,同比上季度上升了4個百分點。而受世博會利好因素的刺激,上海商鋪市場也保持了強勁反彈,優質商鋪的空置率進一步降至不到1%的歷史低位。
廣州方面,通過我們的研究發現,今年第二季度廣州甲級寫字樓租金環比上升2個百分點,月租金達到115元/平方米。同時“亞運效應”逐漸顯現,大型商場空置率持續下降,租金呈現企穩回升態勢,本地零售商對市場重拾信心。尤其中心地段的高端商鋪收獲甚豐,租金普遍看漲,市場租售兩旺。
商業地產2.0升級版時代來臨
來自一線城市的商業地產熱度不減,造就了市場的空前繁榮。同時,一線城市過于飽和的商業地產開發,市場“先行者”的角色已然完成,投資市場對于商業地產過多的追逐,則在中央敲定“城鎮化”發展思路后,投資方向被齊刷刷的聚攏到二三線城市。由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商業地產2.0升級版時代(進入二三線城市發展的時代)大幕即啟。
據悉,“十二五”期間,中國將進入城鎮化與城市發展雙重轉型的新階段。在這樣的一個歷史發展階段,城鎮化將直接利好二三線城市的不斷升級發展。而對于這些城市即將面臨的城市商業版圖升級的需求,更推動了其城市商用物業的需求。
“二三線城市商業地產規模將會進入一個放量擴展的新階段,層次化、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將直接推動商業地產的發展。”業內人士認為,城市化進程和區域經濟發展在中國方興未艾,二三線城市的商業地產開發是繼一線中心城市開發后,一個新的行業增長點和有巨大挖掘潛力的市場,如能準確把握住機會,將大有可為。
城市是商業地產發展的沃土,離開了城市這塊沃土,商業地產將無法發揮其物業價值,生根發芽。我們承認,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是我國商業地產發展的大本營,但除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外,其他二三線城市的商業活動逐漸隨著國際國內環境的好轉,而日漸活躍,其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無疑又昭示了屬于商業地產2.0升級版的時代已經來臨。
地產商掘金二三線城市
“變則通,通則達”,沒有企業會自甘滅亡,在危局中求變求存,是這些精明地產商們多年行走江湖悟出的道理。無論是一線城市的競爭更激烈,還是受調控影響更深,單就今年來看,特別是四月中旬的調控新政出來后,不少地產大鱷都不約而同地選擇轉戰二三線城市發展。這其中,商用物業又成為其關注的焦點。
事實上,早在新政前,已經有一些敏感的地產商,提前嗅出了今年樓市的不尋常。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無疑就是被譽為“住宅老大”的萬科。據業內人士透露,去年萬科拿地基本都在在二三線城市。去年年底,只做住宅的萬科打破鐵律更宣稱將持有商投比例提高到20%,而今年樓市調控政策出臺后,萬科對于二三線城市商業地產市場的開拓則愈加明顯。
在如今一線城市陷入理論上的困頓期時,而二三線城市則如“神筆馬良”圈畫的那一座座“金山”,深深的為一些地產商人所渴求。據了解,除了萬科,更有萬達、保利、恒大、中糧、華潤、金地、綠地等等叫得上號的地產巨頭們,在此輪新政后,它們也都沒有閑著。為求生存和發展,它們更多的是被迫轉型,紛紛加大持有二三線城市商用物業來度過眼下難關。
警惕過熱導致“過剩”
在人們更多的關注商業地產過熱的同時,“過剩”現象也當為我們所警惕。商業地產,尤其如此。此輪新政調控對于全國商品房市場已形成重壓,但于一線城市抑或二三線城市的商業地產而言,卻成就了其成為投資市場的“搶手貨”,市場熱鬧襲人。即便如此,市場擔憂依然存在。
據了解,目前上海人均商業地產面積已經超過香港,接近東京、紐約的水平;而北京、廣州、深圳等地商業地產銷售率不超過五成,商業地產總量過剩,空置率居高不下。據此,有業內人士認為,繁榮的商業地產背后也暗藏隱憂,不及時調整結構和區域布局以及經營管理,將不可避免的會面臨“過剩”問題。
“不可否認的是,商業地產項目在有些地區已陷入過度飽和的陷阱。商業地產的熱鬧景象,也并不能掩蓋其存在大量供應過剩和供需結構不合理等諸多問題。”來自CORC主任、房訊網總裁、北京寫字樓信息網CEO劉凱指出,目前一些城市的商業地產出現了一種普遍情況,一方面是某些地段的項目供不應求,一方面又是其他很多不合理的商業項目,無人買賬,市場上同時存在著“過剩”和“不足”。
同時,劉凱還強調了,“在很多城市,一些不合理的地段出現大量的商業地產項目,沒有人流,沒有便捷交通,更沒有輻射力,項目面臨招商難,成為‘人氣孤島’將不可避免。”在他看來,形成這種現象的解釋只有一種,那就是產能過剩與結構性過剩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這在目前中國土地市場日漸稀缺的情況下,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
此外,“項目是出售簡單賺取差價,還是持有出租,還是租售并舉,這也是需要企業思考的現實問題。”在劉凱看來,在現今一些商業地產的開發行為缺乏專業性,開發各自為政,商業網點位置重疊、同質化現象嚴重的情況下,對于如何駕馭好和經營好一個商業地產項目,其精準的市場定位和優秀的管理能力,則顯得尤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