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化的角度看,城市無疑是人類文明的一種高級形式,它極大地降低了人們的交易成本,體現了更高級的生活方式。城市在人類歷史中存在時間超過3000年,現今世界上大約有80萬座城市。蒸汽機時代開始,全球的城市化建設發展迅速,而我國的城市化建設則是改革開放后才駛入了“快車道”。據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從1993—2013年,全球28個發展最快的城市有27個在中國,這說明中國的城市發展速度舉世無雙。另悉,我國的城鎮化率已達52.5%,意味著有近7億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且它將與日俱增。
那么,我國城市建設在慶幸其迅猛發展的同時,是否有值得反思的問題?回答是應該肯定的。上世紀中期,我國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提出過一個城市建設的思路,即:“讓老百姓安居樂業是城市建設的根本,從這個意義上說,城市建設的最高境界是家園化”。我國目前的城市建設離這個“最高境界”還有多遠?換言之,我們的城市臻于“家園化”還有多少距離?還是以一些權威性數據為證吧——
2012年,國家對200個城市的4727處地下水進行監測,較差和極差水質占55%;2013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稱:國內500個大中城市,能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空氣質量標準的不到1%,說明中國城市的環境形勢頗為嚴峻。近期《中國周刊》載文稱:該雜志與中國市長協會、《中國市長》雜志、新華網等聯袂舉辦了“生態文明*美麗城市——2013中國城市訪談錄”活動,對我國12座城市作了專題采訪。“舊貌換新顏”是這些城市的共同特征,但存在同質化的傾向,除了自然造化賜予的風景、祖宗留下的玩意還稱得上“特色”兩字,似幾無個性。而“先發展后治理”則成為了這些城市的一個共性問題。
從整體上說,我國的城市已經不是“因天材,就地利”的產物,而越來越像天地間的一座座孤島。植被多少足以影響一個城市的“家園化”程度,在這方面我國采取了多種措施保護城市綠地。1997年—2012年,全國共命名了72個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根據全國綠化委員會的評選標準,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的綠化覆蓋率要達到40%以上,綠地率要達到35%以上。吊詭的是,2013年迄今的霧霾對城市綠化作了一次大考評,不少“環境保護模范城市”蒙羞。霧霾告訴人們:現有的城市綠化只能給城市多些色彩上的點綴,根本無力把過量的污染物進行吸附和過濾,造成這種情況的癥結在于密集的建筑所形成的“城市靜風”和“熱島效應”。因為“靜風”來自于高大型建筑物的阻擋,“熱島”產生于建筑工程大量使用的硬質材料,使得城市上有污染層的軟覆蓋、下有建筑和道路的硬覆蓋,成了自成體系的“孤島”。
當然,我們也不是以“懷舊”來抵制“求新”。一個城市生命的時間應該同時包含過去—現在—將來。我們既不能罔顧“過去”來謀劃“現在”,更不能以犧牲“將來”來滿足“現在”。2006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湖州的太湖邊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2013年,習近平再次提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無論是綠水青山還是金山銀山,都將是造福當代,遺澤子孫。——倘從這個意義上,今天重提當年梁思成先生關于城市建設的思路,也許并非多此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