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除人之外,城鎮化另一關鍵的問題是土地。國土部副部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胡存智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上坦言,現有的土地制度與當前階段有關城鎮化的適應性還顯得不夠。
耕地保護問題首當其沖,“城鎮化建設與優質耕地分布在空間上高度重合,這種發展格局導致優質耕地的減少,我國農業保障的基礎受到影響,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也就面臨挑戰。”胡存智說。
據國土部分析,從2001到2010年全國建設用耕地中近1/2是水田和菜地。同時期補充的耕地中水田和菜地不到1/5,即補充的耕地沒有占用的耕地好。“現實中一些地方存在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占近補遠,占水田補旱地,表面上實現平衡但耕地質量下降。”
此外,城鎮化過程中土地粗放浪費的現象也比較嚴重,用胡存智的話講,就是在利用上不集約,發展就不可持續。據他透露,從2000到2010年,全國的城鎮工礦面積增長了58%,但是承載的人口從平均每平方公里7700人下降到7000人,降幅約10%。同期,農村人口大規模轉移進城,農村的建設用地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長了2萬平方公里。
胡存智說,目前來看,城鎮工礦用地中處于低效利用狀態的有5000平方公里,占全國城市的11%左右。據記者了解,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將逐步減少,今年計劃指標就要有所下降,其中會重點控制東部地區,尤其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3個城市群的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節約集約用地將作為推進城鎮化轉型發展的關鍵和核心任務。
胡存智指出的土地制度與城鎮化目標不適應的地方還包括現行的土地出讓問題。“地方過度依賴新增建設用地的出讓收入,過度依賴土地的抵押融資,這種方式在土地利用、城市發展中也是不可持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