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城市病”問題日益突出。一些城市空間無序開發、人口過度集聚,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重城市建設、輕管理服務,城市管理運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足,在全國各地造成大量棄管小區。
城市發展有周期,老舊社區就是城鎮化過程中日益衰老的細胞,大多占據良好地塊,卻往往陷入無人管理的困境。房難修、院難管、設施差、不安全,雖是小問題,卻影響市民的出行住宿,考驗管理者的執政水平。
不棄微小,乃成善政。城市發展不僅要面上光亮,更需里面精彩。老舊社區治理難,既是街道管理理念的脫位,也是社區自治效能的低效。為何?
社區自治效能低下。一是錢的問題,受近年來土地財政影響,部分大中城市房價暴漲,房產成為大多數市民投資、投機的唯一途徑。二手房交易頻繁,業主信息頻繁更替,為小區物業管理帶來巨大挑戰。此外,高檔小區占據良好地塊優勢,漲幅更高,物業管理費相較房價漲幅不值一提,街道社區重買賣輕管理,做物業不如做中介,好多樓盤開盤后都經歷不斷更替物業公司的困境。
二是人的問題,社區動員機制差,陌生人多了,人情味淡了,老鄰居都沒了。樓齡越老,維護成本越高,但居住在老房子里的業主越來越少,家家戶戶都等著拆遷款,誰肯花功夫管房?此外,管理費只是物業公司收入的一部分,老舊小區內的收入靠廣告,租戶增多,收入越少,自然形成惡性循環。
寄望于市場調節已然失效,要推動社區自治,不妨從業委會為樞紐,成立義務服務隊,讓業主以己之長,助人之短,通過互聯網等新渠道,發掘住戶互動通道,提升社區自助能力,強化業主間人際聯系。
所有生命都有周期,所有社區都會老去,社區如是,城市不外如是,吐故納新,城市發展才能做到綠色健康可持續。政府調控不能挑肥揀瘦,若是一味忽視老舊小區居民的權益,難免會在城鎮化過程中造就更多拆遷難題,預埋下更多管理危機。服務好老舊社區,不僅是群眾路線在城市里的最佳體現,更是保障市民生活的底線,治愈“城市病”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