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津縣普興鎮袁山村村民佘樹林以前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不花一分錢住進別墅一般的房子。這個64歲的老漢,說自己的生活相當幸福。從2003年開始,成都啟動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以來,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開啟了一條城鄉共創、共享的改革歷程。
辦事不出村 小病不出門
7月20日,袁山村陽光明媚。走進這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美麗如畫的風景:小橋旁流水潺潺、池塘中花紅葉茂、青瓦房、小白墻,這里家家戶戶都用上了水、電、光纖。
袁山村黨支部書記李偉告訴“重慶媒體西部行”采訪團,2007年,袁山村進行土地綜合整理,采用“統一規劃,自主建設”的方式,當地170余戶村民一起擁有了漂亮的新家。村里將勞動就業、醫療、社保等28項涉農項目和相關服務下移,實現村民“辦事不出村、小病不出門”。
如今,成都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城鄉居民用電同網同價、城市自來水和天然氣覆蓋農村、垃圾集中處置、村村通固定電話和廣播電視、移動信號覆蓋率100%。以前分散居住的農民大部分都進入城鎮集中生活。
家門口打工 月收入翻番
城鄉統籌并不是簡單地讓農民改善居住環境,或完善基礎設施。讓農民找到合適的渠道,持續增加收入是更重要的目標。
在著名的成都“后花園”、錦江區三圣花鄉“五朵金花”農業休閑觀光園區,28歲的游覽講解員曾華玲原來在成都太平洋百貨當營業員,6年前選擇回家門口打工,“這里離家近,收入比以前高。”曾說,打造“五朵金花”之前,家里只能靠種植月季花勉強維持生計,她不得不到城里打工補貼家用。現在除了在景區管委會上班領工資,她還和姐姐合資開了一家農家樂,每年的純收入近10萬元。
每到雙休日、節假日,當地280多家農家樂幾乎家家爆滿。農戶去年年接待海內外游客980萬人次,經濟收入達2億多元。錦江區統籌委副主任表示,當地農民靠宅基地和土地承包權入股每年還有股金分紅,各項收入加起來,去年人均純收入已經達到1.19萬元,是2003年時人均純收入3200元的3倍多。
新聞縱深
城鄉統籌 關鍵在管理體制一體化
農民變為市民、農村變為城市,隱藏在背后的是管理體制格局的大變化。經過6年實踐,成都在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市場體制、基礎設施、管理體制等6個方面建立了城鄉一體的體制機制。
當地人士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把以前的“各自為政”變為集中統一管理。比如以前都只有“城市規劃”,如今變成了“城鄉規劃”,城鄉間銜接的空白也納入了整體規劃。對農村的政府性投入更是如此,成都組建了小城鎮建設投資公司和現代農業物流業投資公司,集中力量推動都市現代農業發展。
成都去年做出新的嘗試,每年劃撥給每個村改革專項資金不少于20萬元,村級自治組織可以不超過資金7倍的額度,向小城鎮建設投資公司融資貸款。目前成都有2500個村和社區,這也意味著,村級改革資金最低將達5億元,可以融資50億元。
城市是現代城市,農村是現代農村,現代城市和現代農村和諧相融、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新型城鄉形態——這是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最終目標,也是成都的光榮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