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保護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避免千城一面。這再次引發了人們對城市歷史文化傳承保護的思考。
其實,我所接觸的很多地方領導,并非沒有文化理念,只是在他們眼里,無論是古城的再造,還是西方文明的引進,無非是一個大手筆開發的理念。所以,我們看到了無數個“泰晤士”“芙蓉小鎮”“青磚故里”,浮光掠影地看過去,還真煞有介事。但真進到這些小區,會發現這些好聽的名頭下無非只是一個個因房地產開發項目而打造的概念。如果認為這樣的形態能代表中國城市的歷史文化,那真是走進了誤區。
城鎮文化歷史的保留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對傳統建筑和社區的保護,二是對城市發展規律的尊重。對前者,人們已經有了基本的共識,特別是經歷過城市建設大拆大遷的扭曲后,一些城市政府管理者逐漸認識到,保護文化歷史很重要,至少有利于旅游業的發展。
但對如何尊重城市的發展規律,在建設中保護歷史文化,不少城市管理者仍然缺乏清醒的認知。一位市委書記曾經對我說,要在他主政的城市建一個“東方達沃斯”。一問具體做法,就是要給房地產開發商和規劃專家設定這個目標,讓他們來操作。我告訴他,歐洲的古老城市都不是通過房地產開發來實現其城市形態的。富含歷史文化的歐洲古代城市之所以延續到今天,與房屋主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興建、傳承和保留歷史記憶和文化特色有很大關系。正因為房屋主人對自己土地上的自有房屋經過長久的改造、修繕,才賦予了這些建筑以及這些建筑所在的城市那么深刻的歷史印記。
城市的發展有其歷史的延續性,它們是按照歷史和經濟的規律演進到今天的。在城市發展進程的諸多烙印中,一定不能缺少和城鎮居民生活聯系緊密的文化象征。只有房子是自己的,建筑歷史才能延續,才會有個性化的遺留。如果是自己的房子或者先輩留下的祖產,房屋的修繕和改造就會根據自身實力進行,逐步添磚加瓦,形成富有個性色彩的建筑文化形態。房子之間進行的交易活動,則推動形成了古宅大小院落的區分,給現代人留下了參觀旅游的去處。因為這些建筑的集合和群落的保留,我們才有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自信。這些建筑群落絕不是開發商開發的產物,而是在每一個不同規模地塊中所建房屋的高低錯落的組合,這才是城市建設的歷史,才是文化和文明延續保留的經濟的基礎和產權根源。
了解了城市發展的歷史,知道了這些城市建筑的來龍去脈,再審視一下近些年我國城市建設和規劃的歷程,就會發現,我們正在遠離再造文明和歷史的基礎。當城市被一個個開發商所主導,被一片片房地產小區所分割,鄉愁其實早已經遠去,所謂的山和水,只不過是開發商眼里賺錢的一番托詞而已。隨著土地依賴的發展模式越來越陷入困境以及一些城市房地產市場的盲目推動,城市歷史文化保護的危機逐漸浮現,對此,我們早就該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