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禹城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城鎮化建設作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牢牢把握兩區同建這一總抓手,立足實際,突出特色,創新機制,加大力度,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全市城鎮規劃率達到100%,城鎮化率達到49.3%,先后榮獲山東省省級文明城、園林城等城市品牌。禹城新型城鎮化發展情況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體現。
發展歷程:兩大階段
禹城在以兩區同建為抓手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12年之前,處于探索、發動階段。萬事開頭難,這一階段是最艱難的時期,工作開展主要依靠兩方面,一是依靠德州市委、市政府從總體設計、頂層設計上,所提供的宏觀指導和要求。二是依靠鄉鎮和農村社區,作了一些積極的具體實踐探索。作為主體的縣級,主要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階段,是2012年之后,處于規范提升和適當控制階段。在第一階段探索、宣傳、發動和規范試點的基礎上,群眾對兩區同建的認同度大幅提高。2013年初,我們確立了“2055”的兩區同建計劃,即20個續建社區、5個新建社區和5000畝新增土地指標。之所以確定5個新建社區,主要是基于群眾和基層的積極性越高,我們更要考慮適度控制規模,否則,縣級財力很難承擔,同時也避免冒進導致出現偏差。
目前,全市建成及在建新型農村社區27處、樓房1.5萬套,8236戶群眾搬入新居。今年,我們將按照“群眾自愿、群眾需求、符合規劃、條件成熟”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社區建設,突出在建社區后續建設、現有社區外延擴大、已住社區內涵提升。在社區內涵提升上,堅持以社區物業管理為切入點,向新型社區的基層組織建設延伸,向公益事業的完善提升延伸,向居住環境的改善優化延伸,真正讓群眾住得上、居得好。
具體路徑:“三業”并舉,即產業、事業和物業
一是產業抓園區,增加群眾收入。我們堅持以優化生產為重點,以土地規模流轉為核心,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把園區分為糧食、林業、畜牧等類型,簽訂全省統一制式土地流轉合同,市財政給予鄉鎮每畝150元流轉補助,引進農業園區項目認定為招商引資項目,有效推進了園區建設,工商資本開始進入農業領域,傳統家庭承包經營的農業模式逐步向土地規模流轉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多種新型經營模式轉變,群眾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既有土地租賃收入,又有務工收入,收入成倍翻番。目前,全市新建續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區54個,新增規模流轉土地7.7萬畝,流轉總面積達到16.5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1.6%。
二是事業抓配套,改善居住條件。社區統一配套活動場所、衛生室、幼兒園、超市等高標準社區服務設施,完善道路、綠化、水電等配套設施,極大改善了農民群眾的居住條件。
三是物業抓管理,提高服務水平。鄉鎮設立城鎮建設辦公室,社區成立物業管理辦公室,市財政給予每平方米每月0.2元物業管理補貼,保障衛生保潔、安全保衛、設施維護等管理服務。結合農村三資管理和廉潔鄉村工作,突出抓好以物業為表象、基層組織為核心的新型農村社區社會管理,全面加強社區管理服務。
“三業”并舉讓群眾得到了好處,對兩區同建的認同感和積極性空前高漲,促進了農業提升、農民富裕、農村繁榮,促進了新型工業化、特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互動” ,農村面貌呈現歷史性變化。
保障措施:五個規范
一是規范規劃管理。把規劃設計放在第一位,本著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的原則,由規劃局統一管理從規劃到設計再到施工圖的整個流程,做到既符合農村實際,又突出發展特色。
二是規范建設管理。嚴把建設質量關,所有施工隊伍必須具備相應資質,并在建設局備案,工程招標、施工圖紙審核、施工監理、竣工驗收全部和市區工程相同。水電氣配套由市財政統一結算,價格由審計局統一審定,保證合理利潤,防止暴利。對建筑材料,由兩區同建指揮部和建設局質監站統一監測。
三是規范搬遷安置。由物價局統一測算,實地測量,現場估價,公開張榜,接受群眾監督,確保不出問題。
四是規范資金籌集使用。在德州市獎補資金基礎上,通過工商銀行爭取扶持城鎮化貸款,確保復墾獎補資金和群眾拆遷補償足額到位。在資金使用上,由市財政和施工隊伍統一結算。
五是規范設施配套。社區辦公室、幼兒園、衛生室、警務室、文化休閑場所以及水、電、路等所有配套設施,由建設局牽頭,統一監管。通過以上五個方面的規范,有效確保了兩區同建的工程質量。
發展方向:構建“1+5+40”現代城鎮體系
我們結合禹城實際,根據城鎮區位、交通條件、經濟結構、人口規模等,規劃了“1+5+40”現代城鎮體系架構,“1”就是1個城區,“5”就是5個中心鎮,“40”就是40個左右新型農村社區,打造以城區為引領、中心鎮為骨干、新型農村社區為補充的城鎮化發展格局。
城區主要是三區建設,形成東部高新區、中部主城區、西部商貿區“一體兩翼”發展格局。東部高新區,規劃面積68.15平方公里,聚集企業 287家,先后被評為全國百佳科學發展示范園區、山東省最佳投資園區、山東省生態經濟十佳開發區、山東省縣域經濟十大規模企業聚集園區,2013年9月2日,省政府正式向國務院提報了禹城高新區創建國家高新區申請。中部主城區,按照“保安全、保民生、保發展”原則,每年實施道路、片區綜合改造和供水、供暖、供氣以及地下管網完善工程,城市形象日益提升,輻射帶動功能明顯增強。西部商貿區,成立西城產業園,發展商貿物流、小型工業孵化園和旅游文化園區,正在建設的徒駭河水利風景區被評為省級水利風景區、省級濕地公園。
5個中心鎮和40個農村社區納入兩區同建一并推進。近三年,鄉鎮城鎮建設投入年均增長近60%,鄉鎮駐地功能日趨完善,面貌煥然一新。目前,全市12個鄉鎮(街道)中,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全省百鎮建設示范行動鎮1個,省重點扶持民族鎮1個,有兩個鄉鎮分別被列入全省“省會經濟圈”經濟強鎮和“西部經濟隆起帶”區域重鎮。
發展目標:建設宜居宜業的美麗城鎮
在城鎮化建設進程中,我們始終強調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絕對共贏效益,不斷加強生態環保建設,成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市和山東省生態文明示范市、生態經濟十佳縣市。
2013年,我們以海河迎查為契機,成立生態建設指揮部,統籌推進生態建設。實施“天網工程”智慧環保平臺、高新區雨污分流、千畝人工濕地、污泥處理中心、再生水回用、農村社區污水處理站和垃圾運轉站等各類生態工程47項,總投資6.7億元。目前,各項工程推進順利,全市水環境質量大幅改善。今后,我們仍將持續不斷地加強生態建設,致力建設宜居宜業的美麗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