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最后一天,山西臨汾市年產60萬噸的雙山焦化廠正式關閉;同日,3座30噸煉鋼轉爐被關閉并拆除。近年來,臨汾市采取一系列措施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接連出臺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等五大工程,這座曾在環保部重點監測的113個城市中空氣質量連續3年倒數第一的城市,走入了省級環保模范城市行列。(2月23日《中國青年報》)
從一個全國污染狀元成功轉身為環保模范城市,這是從GDP至上到科學發展的一次飛躍。也許有人說,為了經濟發展竟要搞得連人都不宜居了,那經濟發展還有什么意義呢?理是這么個理,但是,為了改善人民生活必須發展甚至快速發展經濟。只是我們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過多地考慮了經濟增量,而沒有顧及到環境。假如人民不能從經濟發展中受益,或弊大于利時,那發展的價值就不大,甚至所謂的發展就是破壞。
臨汾從發展的嚴酷現實中明白了這個道理,可是,有很多地方政府還沒有明白,還在或明或暗地發展污染經濟。在霧霾污染遍及大地的今天,為什么某些人不好好反思一下,發展經濟到底是為了什么呢?我們應該承認關停、限批等一系列鐵腕治污的代價巨大。據不完全統計,僅工業經濟一項,臨汾市GDP就損失360億元,財政少收72億元。但是,污染比以前小了,天比以前藍了,人民的心情更舒暢了。臨汾從“污染狀元”到“環保模范”的飛躍,對社會的貢獻是巨大的。
然而,壓力也是巨大的,一是關停、限批污染經濟,是否會影響群眾的生活水平呢?這一點有人不理解是正常的。因為關停污染企業不僅犧牲了GDP,還影響企業和工人的正常收入,遇到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但是,“沒有好的生活環境,再有錢有什么用?”二是無論是為了GDP還是人民生活,只做減法不做加法肯定是不行的,只做減法不做加法上級政府不干,人民群眾也不會同意。單純完成從“污染狀元”到“環保模范”并不難,難的是在環保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結構的轉變。
可喜的是,臨汾從污染狀元到環保模范,不僅實現了華麗轉身,也實現了質的飛躍。2012年,臨汾市區大氣綜合污染指數從2000年的11.61下降到1.678。市區空氣質量二級天數達到了342天,PM2.5日均濃度達標率達55.1%,成為省級環保模范城。同時,原本小土煉焦廠林立的汾河兩岸現在布局成一條有現代循環工業、裝備制造、物流、現代農業、生態文化旅游等18個園區的新興經濟帶,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999.4億,占臨汾全市工業經濟的半壁江山。事實上,人民群眾既需要生活的改善,也需要宜居的環境,當治污與科學發展并行時,群眾才會給政府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