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突然之間,霧霾成為很多中國人最關心的問題。霧霾的影響究竟有多大,現在還難以下一個結論。每一個在霧霾中生活的中國人,除了“吐槽”、戴口罩之外,需要做一些什么,也需要討論才能達成共識。
上周五,我在今日快評中提出:不能坐視飛機非正常污染物排放。這只是我們對霧霾形成原因的某一方面的認識及其應對建議。
事實上,我們需要對霧霾形成的原因加以全面而深刻的探討。換一句話說,就是要找出所有形成霧霾的原因。目前,人們對霧霾形成的原因,大多還只是停留在汽車、飛機的尾氣排放、工業燃燒排放以及建筑工地灰塵、露天燒烤等表面現象。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也需要做進一步調研。
治理霧霾,主要是治理灰霾,也就是那些危害人體健康的粉塵顆粒物,所謂PM2.5之類肉眼看不見的東西。
眾所周知,霧是一種自然現象,霧本身對人體的危害也并不嚴重。近日,讀已故著名歷史學家郭廷以口述自傳。他講到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日本飛機轟炸重慶:“當時學校照常上課,只是希望秋天快點來,秋冬有霧,能見度低,飛機有撞山危險,至少早晚和夜里不敢來,學校在早上上課,到了十點就停課,晚上六七點再上課。”那個時代,重慶人民是盼望有霧的,抵抗敵機基本靠霧,如同目前治霾基本靠風,一刮大風,天氣就晴朗了,霧霾一掃而光。
北京、河北、天津、山西等地是霧霾重鎮。“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應當是幾十年工業超高速發展的結果之一。北京雖然這10多年將大部分污染嚴重企業外遷了,但這些企業大部分都遷往北京周邊地區,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污染物排放問題。奧運會期間,北京空氣質量好,不僅僅是北京的污染企業全部停工停產了,河北等周邊地區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治理霧霾,京津冀晉等地必須采取一致行動,僅靠一地之力是難以奏效的。
當嚴重霧霾天氣出現后,國家環保部門派出督察組分赴各地,能起到多大作用需要事后評估。可以肯定的是,這不會像中紀委巡視組或地震救災援助那么“立竿見影”。治理霧霾,需要在平時多下功夫,必須達成“治未病”的共識。平時不多在治污上下苦功夫,下狠功夫,霧霾天氣來了,派出多少人沖上去,能頂多大作用?“預防為主”,這才是惟一正確的治理思路。一些地方,平時放縱街頭露天燒烤、工地揚塵等,有了嚴重霧霾才急忙派管理人員去查處,簡直是“馬后炮”。
治理霧霾將是一場持久性的攻堅戰。有的地方提出10年大見成效,有的地方提出15年徹底根治。我們看到英美等國一些城市花費了近50年時間才恢復空氣質量正常的報告,有必要提醒政府部門官員,不要把問題估計得太簡單了。這個不是拍腦門、拍胸脯的事情,也不是“人定勝天”的事情。現在,從探尋原因到提出對策,從立法到執法,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扎扎實實地推進。20年積累的問題,30年能解決就不錯了,有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