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本版刊發“全面認識GDP”系列報道第一篇《不要簡單以GDP論英雄》。報道認為,GDP不是萬能的。我們要重視GDP,但不能唯GDP;我們不能告別GDP,但要告別GDP崇拜。
2月17日本版刊發“全面認識GDP”系列報道第二篇《合理的經濟增長率一定要有》。報道認為,不唯GDP,不是不要GDP。我們要用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去認識GDP,那種盲目追求GDP或認為GDP無用的片面性、絕對化觀點,都是錯誤和有害的。
看GDP增速
中國經濟發展到了該考慮“綜合油耗”的時候
速度,是人們最為關心的經濟指標之一。現階段,多高的GDP增速才算合理增長?
“駕駛員都清楚,汽車有個經濟時速,也就是最省油的行駛速度,大致在90公里/小時左右。發展經濟就像開車,也要找到一個最佳速度。”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聶高民說。
經濟增速要和發展階段相匹配。過去30多年,我國在大部分時間里保持高速增長,有其歷史合理性。眾所周知,作為一個后發國家,中國要想后來居上,需要奮起直追的加速過程。正因如此,改革開放初期,政府主導經濟增長、積極創造各種條件促進GDP快速增長的發展方式應運而生。“先把總量提上來,質量和效率就相對不那么重視。”
“打個比方,前些年中國經濟這輛大車是在爬坡,大家最關注的是爬不爬得上來,至于油耗倒在其次。”聶高民說。
然而,當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就要告別對高速增長的“迷戀”。目前,我國經濟已經到了必須在發展中加快提質增效、換擋升級的重要時期,“經濟發展到了該考慮‘綜合油耗’的時候了。”
要把“油耗”降下來,速度就不能太快。適當降低對增速的預期,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也符合我國要素供給和資源環境現狀,符合國際上追趕型經濟體高速成長后潛在增長率下降的一般規律。
經濟要持續健康發展,轉方式、調結構是邁不過去的坎。要轉要調,就要把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否則資源、資金、市場繃得很緊,就會轉不過來、調不過來。
聶高民說,如果把經濟增速目標定得太高,政府為了實現目標,很可能選擇最直接可控的方式,也就是擴大固定資產投資、擴張國有經濟部門的產能。這樣,會回到原來粗放增長的老路子上。
速度太快,還可能留下不少后遺癥。近期,我國多地頻遭霧霾天氣,空氣質量惡化,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發展成果和發展成本不成比例。
降一點,海闊天空。不片面追求高增長,就能騰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和空間等資源,把更多生產要素轉向大氣污染治理、新興產業發展、綠色空間營造、民生福祉提高等方面,為轉方式、調結構留下更多空間。
當然,速度過慢也不行。歷史和國際經驗表明,無論是擴大就業還是提高收入,都需要一定的經濟增速作為支撐。沒有經濟增長的物質基礎,提高質量和效益也無從談起。
“GDP歸根結底只是一個統計指標。”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說,指標好看,經濟工作未必就做得好;但經濟工作做好了,自然會反映在指標里。所以,“應該為發展而發展,而不應該為指標而發展。”
看GDP內涵
應多些綠色元素、含金量、幸福指數
GDP不是萬能的,沒有GDP也是不行的,那么,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GDP?
由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希克斯最先提出的“綠色GDP”,是衡量各國扣除自然資產損失后新創造的真實國民財富的總量核算指標,即從現行統計的GDP中,扣除由于環境污染、自然資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數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經濟損失成本,從而得出真實的國民財富總量。
目前,我國已有一些地方探索在政績考核中加入“綠色”元素。比如,從今年起,陜西在設定年度目標考核任務時,將GDP增長率指標分值由原來的8分下調為6分,而生態環保指標分值由原來的12分增加到25分。
相比傳統GDP,綠色GDP能更好地體現經濟增長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程度。劉元春表示,綠色GDP指標更加多元,有利于增強資源環境保護意識,減少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項目上馬,以及由此帶來的生態、污染和資源成本。
為更好地體現經濟發展的質量,還有專家提出“金色GDP”的概念。上海交通大學戰略管理研究所所長孟憲忠認為,我國長期以粗放、浪費的方式產出GDP,產出比率與投入極不相稱。我們貢獻GDP的“主力軍”主要是石油、化工、鋼鐵、機械、汽車、造船等傳統工業,服裝、鞋帽、家用電器、生活物品等日用消費品產業,以及代工生產。
孟憲忠說,我國目前的GDP含金量還不夠。在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過程中,需要更有含金量的GDP。“我的理解是更有競爭力、高附加值、更可持續的GDP。”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發展經濟的目的,基于此,有些專家認為,GDP也應考慮“幸福指數”。如果GDP快速增長,老百姓卻沒有享受到改革發展的實際成果,人們的生活品質上不去,GDP對老百姓而言,只是毫無意義的數字而已。
“政績考核時應多結合當地老百姓的切身體會。”劉元春說,孩子上學不再難,百姓看病不再貴,人們住有所居、安居樂業,這些都會讓GDP多一些“幸福”的味道,自然也更有價值。
綠色GDP也好,金色GDP也罷,說到底,我們要的是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業比較充分的速度,是勞動生產率同步提高、經濟活力增強、結構調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后遺癥的速度。一句話,今日中國,需要真實、效益好、人民得實惠、資源環境代價小的GDP。
看GDP考核
不能僅僅把GDP作為政績評價的主要指標,應探索擴大群眾在考核中的參與面
“GDP崇拜”現象由來已久、揮之不去。究其原因,跟長期以來我國的政府考核模式有關。1992年,我國開始將GDP作為政績評價的核心內容。各地圍繞GDP,設置了一系列經濟、社會考核指標體系,GDP在考核中“分量很重”。
“通過對以GDP為核心經濟指標的強力考核引導,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西安市目標責任考核辦公室副主任李海龍說,然而,時間一長,這種考核方式在一些地方往往異化為以GDP為主甚至“以GDP論英雄”。
一些地方為了加快經濟發展,往往對GDP增速制定了較高目標,有些地方甚至“跳起來摘桃子”。同時,在GDP任務分解中,被考核單位的任務主要由上級部門研究確定,常常導致部分指標偏離被考核單位的實際。
更重要的是,由于GDP分值權重過高,因此在不少地方,GDP指標成為政績考核的“王牌”,與領導干部的升遷直接掛鉤。受此影響,一些地方領導干部的發展觀出現偏差,“發展是硬道理”被曲解為“GDP增長才是硬道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變成“以GDP增長為中心”。
“告別以GDP論英雄,首先要打破唯GDP考核。”李海龍認為,打破唯GDP考核不是放棄對GDP的考核,也不是不要GDP的增長,而是要探索和完善更加合理、公平和科學的考核新機制。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不能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中央組織部也發出通知,規定今后對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考核,不能僅僅把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作為政績評價的主要指標,不能搞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排名。
李海龍認為,在考核評價中,應增加民生改善、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權重,同時弱化對GDP增速、增量的加分項,避免GDP指標在考核體系中占有壓倒性地位。
在考核中,還應注重強化對“潛績”的考核,不讓“老實人”吃虧。李海龍說,應當對一個地方的發展目標、發展定位、中長期規劃進行明確界定,不得隨意變更。同時,對“長期任務”按照完成年限設定年度目標,既考核當年任務完成情況,又看能否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
政績考核既要有激勵,也要有約束。中組部的通知強調,對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蠻干,給國家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損害群眾利益造成惡劣影響的,造成資源嚴重浪費的,造成生態嚴重破壞的,盲目舉債留下一攤子爛賬的,要記錄在案,視情節輕重,給予組織處理或黨紀政紀處分,已經離任的也要追究責任。
“還要探索擴大群眾在考核中的參與面,多參考老百姓的評價。” 李海龍說。比如,可以通過發放調查問卷、集中評議等多種方式,廣泛收集公眾反映的問題和意見建議,將結果納入考核中。同時,可邀請兩會代表委員和群眾代表參與每年指標制定的全過程,推動考核工作更加科學民主。
全面認識GDP,正確樹立政績觀,我們才能從以GDP論英雄,轉變為以發展質量、發展方式、發展后勁論英雄,助推中國經濟列車運行得更好、更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