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地兩會紛紛閉幕,截至目前,全國有28個省份公布了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降速成為主基調。相比2013年,有21個省份下調了GDP增速目標,6個省份保持不變,廣東省調高了0.5個百分點。
專家表示,這是地方權衡經濟發展與要素資源制約之后做出的主動調控,為轉方式、調結構留出了必要空間。更重要的是,此舉與地方官員政績考核不再簡單“以GDP論英雄”密切相關。
去年12月,中組部印發《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確不能僅僅把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作為地方官員考核評價政績的主要指標,不能搞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排名,給地方統籌發展創造了寬松環境。
降增速,與中央總的宏觀調控政策保持一致
縱觀這28個明確了增速目標的省份,相比2013年的增速目標,大部分是微降。北京、福建、遼寧、山東下調0.5個百分點,甘肅、廣西、河北等9個省份下調1個百分點;內蒙古、吉林下調幅度較大,前者從12%下調到9%,后者從12%下調到8%。
“這是一個換擋的速度,也是預期性、有彈性的速度。”民盟吉林省經濟委員會委員王連忠認為,受國際國內大的經濟環境影響,2013年吉林省地區生產總值實際增長8.3%,2014年吉林省經濟增長目標是立足現實,并與中央總的宏觀調控政策相一致。這一點也是很多省份的共同思路。
相比其他省份要么下調、要么持平,廣東省的增速目標似乎有些“另類”。廣東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預期2014年生產總值增長目標為8.5%。這一目標比2013年的目標調高了0.5個百分點,也是廣東省自2012年和2013年兩次下調以來首次調高GDP增長目標。
廣東省社科院競爭力研究中心丁力認為,廣東省去年增長目標是8.0%,但是,去年廣東省經濟實際增速為8.5%。今年的目標定在8.5%,是因為整個經濟是持續向好的,把今年的經濟增速目標定在去年的實際增長速度上,是比較積極的也是比較穩妥的。
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表示,目前國際出口形勢有所好轉,廣東適當調高經濟發展速度是有底氣的。投資方面,去年廣東關于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的決定出來之后,粵東西北發展的投資拉動效果明顯。
過去一味關注高增速,帶來不少副作用
過去幾年,各地鉚足勁兒謀發展,增長目標動輒百分之十幾,在此過程中,存在過度依賴增加投資、產能低層次擴張以及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的問題,帶來不少副作用。
王連忠說,近年來,吉林省經濟增長還主要依靠外源型增長模式,雖然帶來產值的持續穩定增長,但也顯現出環境污染等明顯的副作用。隨著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求日益凸顯,吉林省開始由外源型增長轉向內生型增長,在注重經濟發展速度的同時,更加注重經濟發展質量。降速正是思路轉變的體現。
四川也是這么想的。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作為西部龍頭省份的四川,經濟發展不斷加快,GDP總量從1991年突破1000億元到2003年突破5000億元用了12年,而到2007年突破1萬億元僅用4年,特別是到2011年“翻番”、邁上2萬億元大關也僅用4年。
“這種‘奔跑’之速可以說快到了驚人的地步,實屬稀有。雖然有2008年汶川地震后恢復重建中高強度巨額投資拉動的特殊原因,但這種超高速增長無論如何也該歇歇。”四川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藍定香說,“適度的增速、高質量的增長才能真正可持續。”
王連忠認為,2014年吉林省依據國內國際經濟形勢,適度下調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并且對一系列關系民生的經濟數據提出具體目標。這也體現了吉林省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的導向,體現民生優先的理念,體現打基礎、利長遠的要求。
把發展的導向轉到效益和質量上來
專家表示,當前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但發展已全面進入經濟增長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破除GDP崇拜之后,各地把發展的導向紛紛轉到效益和質量上來,是明智之舉。
吉林省省長巴音朝魯表示,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繼續保持萬億元以上,增長15%左右,穩定總量,做實規模,擠出水分。全力激發民間投資活力,進一步放開準入,推動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等更多領域。力爭民間投資所占比重達到70%。
四川省省長魏宏也表示,將進一步激發社會投資熱情,探索建立民間投資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最大限度縮小審批和核準范圍,降低準入門檻,促進各方投資者積極投資,鼓勵在外川商和農民工回川投資創業。
廣東提出,努力擴大消費需求。加快培育養老服務、社區金融、醫療保健、家庭服務、教育培訓等新興服務性消費。創新信息服務產品和模式,加快4G網絡建設和市場拓展,推進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城市建設,擴大信息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