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寧法師,字戒凈,禮從上圣下輝大和尚學佛,在廈門南普陀寺剃度出家,于上學下誠大和尚處受比丘大戒。現任廈門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香港普緣蓮社主持,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兼職教授。
走過無住門,我們進入的第二個心靈之,叫做空門。
幾乎每個人都知道空門的概念,在書中或者影視作品中,一個人灰心失望的時候,被情感所傷或者事業失敗的時候,往往會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因此,空門給人的印象往往是一種消極避世的逃避。事實上,佛教中所講的空門,叫做“空而不空”。
歷史上,文學家蘇東坡是個喜愛參禪之人,經常和朋友佛印禪師討論佛法。一次,身居官位的蘇東坡前去聽佛印禪師講佛法,可當他到達的時候,屋中座無虛席。于是佛印禪師問: “你來聽法,沒有座位,你要坐在哪里?”
蘇東坡明白佛印禪師正與自己講禪語,于是說: “我有座位,我可以坐和尚的四大之身。”
佛印笑了:“東坡居士,如果你能回答我的問題,我就讓你坐我的這個四大之身,如果你回答不了,那么就請你把官帶留下。”
蘇東坡表示同意。于是佛印禪師說:“佛門講身為四大,四大皆空時,你坐哪里?”
蘇東坡無話可說。于是,他的腰帶至今還留在鎮江的金山寺內。
正如我們所熟知的,佛教中,有“四大”的說法,但很少有人知道“四大”的含義。事實上,佛門中所稱的四大,指人身體的組合。第一大,稱為地大,是我們身體中堅硬的部分,包括骨骼、頭發、肌肉、指甲等;第二大,稱為水大,是我們身體中的血液、分泌物、細胞與細胞之間的水分等;第三大,稱為火大,是我們身體的溫度;第四大,稱為風大,是我們的呼吸。四大和合組成一個人,一旦分開,人體也就消亡了,一切歸于空。
廣而闊之,地、水、火、風、空這五大元素組成了世界的萬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樹木,無一不是由地、水、火、風組成的。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蓋,而我們所能感覺到的溫度的變化,便可以稱之為火。火使空氣產生流動和變化,這樣就形成了風。與此相對,地的下面是地下水,水之下是火,火之下是風。在佛教的世界觀中,正是因為地球中心是空的,才產生可以導致火山噴發的地下火和將火吹出來的風。由此可見,從地心到宇宙,地、水、火、風、空組成了萬物。而在佛教中,這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最終也都會歸于空。
同樣,萬物都有佛教中稱為“生住異滅”的規律。植物出生而存在,到了秋天慢慢變化,冬天死亡。人也有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從生到老病而死,生住異滅。即使礦物也有成住壞空的規律,有形成的階段,也有因年代久遠而被外物或自身所損耗消減,最后完全消失,歸于空無。
歷史上的金代禪師酷愛蘭花,因此庭院里栽種了幾百盆品種各異的蘭花,閑暇時他便悉心照料它們。
一天,金代禪師有事外出,一個弟子給蘭花澆水時,不慎將擺放蘭花的架子絆倒,整架的蘭花都打翻在地,一片狼藉。這個弟子知道禪師愛蘭如命,心中異常惶恐。等禪師回來時。弟子便去認錯,甘愿接受禪師的任何處罰。
金代禪師并不生氣,反而心平氣和地安慰弟子:“我喜愛蘭花,因為可以用香花供佛,同時也能美化寺院環境。但我喜愛蘭花可不是為了生氣。世上萬物無常,不可執著于自己心愛的事物難以割舍啊!”
有無相生,陰陽互轉,是這個宇宙發展的基本規律。有來自于無,無中生出有,有又歸于無,這就是佛教的空觀。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正因如此,我們身邊的事物,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包括我們自身,都沒有不變的存在,總有一天都會歸于空,終究塵歸塵,土歸土。我們無法留住手中的水,又怎能抓住無常?任何東西都無法保留、無法長久,終究會消失。因此,走過空門,我們就需要明白,既然四大皆空,我們就不必對身邊事物和我們自己太過執著,對自心內外的一切抱著享有而不是占有的心態,這也就是“四大皆空”,不可執著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