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食品扎堆農村的主要癥結,并不在消費環節,而是在生產、流通環節,監管的空白和疲軟才是問題的“罪魁禍首”
□要讓問題食品在農村無處藏身,必須著手強化監管環節、層層落實責任
作為社會公眾與政府目光的焦點,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當城市食品安全在公眾關注下呈現出不斷好轉的跡象時,農村卻正在成為問題食品的“卸貨場”。在一些偏遠農村地區,過期、變質食品普遍存在,有的甚至公然售賣假冒偽劣的食品。農村地區的食品安全現狀令人擔憂。
面對農村問題食品扎堆的現狀,誰來保障農村“舌尖上的安全”?有人認為,是農村消費者質量意識淡薄才造成問題食品橫行鄉里。想想看,似乎有道理,農村人收入普遍偏低,買東西往往只看價格,問題食品正好“投其所好”,以低廉的價格贏得了農村消費者的信賴。這樣的論點,似是而非。如果政府監管部門能把問題食品從源頭上堵住、從流通上截住,農村消費者怎么會有機會買到問題食品?由此可見,問題食品扎堆農村的主要癥結,并不在消費環節,而是在生產、流通環節,監管的空白和疲軟才是問題的“罪魁禍首”。
在農村地區有眾多小作坊式的食品加工點,它們大多條件簡陋、衛生環境堪憂,既缺乏保障食品安全的生產標準,又沒有足夠的檢測設備。而相應的小食品店也是星羅棋布,流動的食品小攤販更是不計其數。面對這樣一種復雜的局面,的確存在著監管難度,監管之手難以觸及每一個角落。
但這顯然不應當成為監管不力的理由,農村不是食品安全的法外之地。農村食品安全工作責任制與責任追究機制是否已經建立并得到了有效的執行?對農村食品生產企業的生產許可、銷售許可、餐飲服務許可等各項許可證的發放與監管是否到位?對農村食品安全負有監管責任的政府部門是否認真履行了職責?部門之間是否建立了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協調機制,有沒有形成監管合力?如果面對問題,一味地找客觀理由,而不從職責職能上想辦法,農村食品安全就永遠無法好轉。有關政府部門只有開動腦筋、“對癥下藥”,化被動檢查為主動監管,想方設法創造有利于監管的條件,才能彰顯政府的責任心。
別讓農村成為食品安全的法外之地,道理誰都明白。要想讓問題食品在短期內徹底遠離農村,也不實際。從亂到治,需要一個過程。做好農村地區的食品“全鏈條”監管,工作量大、難度高,有關部門必須打出一套組合拳,推出一系列的措施來加以強化。要讓問題食品在農村無處藏身,就必須著手強化監管環節、層層落實責任。唯如此,才能筑牢農村市場的食品安全線,進而有效解決農村地區的食品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