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缺乏切實的統計數據,但這個說法公認比較靠譜——每年1月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在瑞士達沃斯召開期間,這座冰雪覆蓋的深山小鎮乃是全球每平方公里億萬富翁人數最多的地方。馬路上拐個彎,可能遇上比爾·蓋茨;旋轉門進進出出,可能撞見默多克;犯二了往窗外隨手拋個雪球,保準能砸中某位大老板。
大老板本人親自赴會,是達沃斯論壇的一個重要特色。世界經濟論壇會員絕大多數要么名列全球最強千家企業榜單,要么在本行業有一定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而除卻政要和學者,商界精英要想與會,且不說交通食宿一概自己埋單,光每年必須交納的會員費和參會費就高達數萬美元。如果想參與擬定議題和上臺發言,還得再提供一大筆“捐助”。不是真有實力的企業,一般很難如此“慷慨解囊”。而花掉這么多銀子,當然不肯派無名小卒。
所以,對達沃斯論壇,憤世嫉俗的西方記者一向有微詞——全球1%最富人群的大派對。英國《每日電訊報》另有個形象的比喻——各類國際論壇中的“勞斯萊斯”。眾所周知,勞斯萊斯堪稱豪華汽車中的貴族,在英國是財富與地位的權威象征。而達沃斯論壇一張邀請函,這些年來幾乎被等同于“精英中的精英”身份認證書。從某種角度上說,達沃斯的確活脫脫是個當代名利場,所謂成功者在此尋找更成功者,他們都有影響力,都尋求更大的影響力。
雖說來者皆是大老板,但達沃斯論壇多年來始終堅守這么一個規定:邀請函專人專用,大老板們不能“夾帶”秘書或助手進入會場,除非為其按人頭交納足額的會員費和參會費。所以,這些大老板去達沃斯,大都“單刀赴會”,自己搭纜車上山,自己拎包拖行李,自己辦理入住手續,自己在衣帽間排隊存取大衣,渴了自己倒水,厚厚一摞會議材料自己領、自己背,各種酒會派對上,沒專人迎候招呼,自己端個杯子擠來擠去。會場上也沒見給哪位大老板預留座位。來晚了?沒座了?對不起,那就站在后面聽吧。
意味深長的是,捕捉到國際重量級大老板們這些“親力親為”細節的,主要是近些年來奔赴達沃斯的中國企業家們。他們對此頗感新鮮和特別,但西方媒體卻基本無感,不僅鮮見報道,恐怕也根本不認為這算得上什么新聞。
說起來,這種“新鮮”與“無感”的對照背后,似乎存在“少見多怪”還是“司空見慣”這么一個文化視角的差異。要知道,豈止在達沃斯,西方身家上億的大老板們日常出行也罕見前呼后擁,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本來就是一種生活正常狀態,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即便帶了助理或秘書,這些大老板照樣拎自己的包,打自己的傘,給自己開門,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瑣事。所以,他們并不是礙于規定被迫入鄉隨俗,而只不過是把日常習慣帶進了達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