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要下決心壓縮“三公”經費,就不能先開出一張怎么花都不超標的支票,然后坐等各部門自己表現。實際支出不需要的部分,就應該在制定預算時堅決砍掉。
書記省長出國每年只1次,取消一般性公務車,不準上魚翅燕窩不準進高消費餐飲場所,接待要來函陪餐不超3人……按照中央要求,各地密集出臺了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詳細規定。據新華社報道,最近在地方兩會上亮相的新一年地方“三公”經費和行政經費預算,與往年相比數字上有一定降幅。然而,與公眾的期望相比,卻幅度不大。
從各地公開的政府工作報告和財政預算報告中可以發現,今年“三公”經費預算均有所下降。其中,廣東、北京、湖北下降超過10%,山東、江蘇、青海等降幅約5%。從各省降幅的差別之大,可以看出壓縮“三公”的決心各有不同。
一些地方擠壓“三公”預算如同擠牙膏,恐怕令公眾懷疑其節儉的誠意以及成效。如果一方面大張旗鼓宣揚本地如何節儉、反浪費,當地的花店不行了、廚師失業了、酒店開始退星了,似乎真的節省了很多錢,但是,最終反映到預算上,卻又寥寥,這戲唱的又是哪一出?
眾所周知,管住了預算,就真正管住了政府那只愛亂花錢的手。真正的節儉,首先就應該體現在財政預算上。而不是先制定寬松的預算,到決算時再宣布“節約”了多少。這種賬面上的“節約”只是文字游戲,這種預決算也是沒有科學性可言的。預算超出了實際支出的需要,自然不會對政府花錢的沖動形成硬性約束,這樣的預算沒有實際意義。
按常理判斷,“三公”經費的預算就有大幅降低的空間。近一年多來,隨著八項規定等措施的發力,許多地方的公務支出規格、檔次已明顯降低,如果完全按照各種禁令下的新標準來計算,肯定有一大截虛高的經費可以痛快地去掉。不少地方沒有這么做,究竟是為了給下一年的支出留下充足的“機動空間”,還是為了決算時算出一本漂亮的“節儉賬”?
既然要下決心壓縮“三公”經費,就不能先開出一張怎么花都不超標的支票,然后坐等各部門自己表現。實際支出不需要的部分,就應該在制定預算時堅決砍掉。也只有勒緊預算,各級政府才能學會過緊日子,這樣才能測試出現在的“三公”經費中究竟哪些是“剛需”。
真正的反浪費應該是該保留的保留,該砍掉的砍掉。如果,各地、各部門真正執行到位,應該會出現一種斷層式的預算,將“三公”經費一步到位壓縮到一個相對固定的標準,而不應該出現“擠牙膏”這樣的現象。“三公”預算“擠牙膏”,就意味著,明知有很多浪費,卻又允許某些浪費繼續存在。
讓各地的“三公”預算大幅下降,一方面確確實實需要對浪費的零容忍,另一方面,則需要在公車等方面的改革舉措盡快付諸實施,從制度上堵住浪費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