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闊大道、珍貴樹木、大型廣場;人工湖、人造景、大草坪……記者近日在多地采訪發現,生態城市建設成為不少地方的發展戰略,但為“視覺效果”而盲目建設、功利發展的問題很突出,集中表現為“廣場熱”“草坪熱”“水景熱”等,比如,不顧缺水的情況大建人造水景,熱衷點亮工程、造大廣場,形成不必要的浪費,也背離生態城市建設的初衷。
缺水城市大造“水景”
在西北地區某市,一位市民向記者反映,為了打造“山水田園都市”,當地利用有限的河流資源,大量建設沿河綠地、公園、健身廣場等景觀設施,特別是為了美化城市中心區環境,使用橡皮壩等人工建筑物將城區段的河流蓄水。
“晚上配上夜景燈光,城區里的河流看上去水量充沛、流光溢彩,在河兩岸散步確實很舒服,而如果走出城區,下游的河道只剩下‘涓涓細流’,河床大面積干涸?!边@位市民說。
除了濫截河流,還有地方不顧實際情況大建人工水景。在西北某些相對缺水的縣區,人造水景被認為可以增添城市“亮麗色彩”而受到推崇。有的追求“長度”,建設水景長廊;有的追求“高度”,人工打造高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噴泉;至于普通的音樂噴泉廣場,更是常見。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生態規劃學術委員會委員李迪華副教授介紹,在北方缺水城市建人工湖,湖底一般都是防滲的,目的是保持正常水位、減少補水費用,但這樣必然會破壞水文和生態。同時,城市人工湖把水資源截留在城中,加劇了河流斷流,造成地下水補給更加困難。
“廣場熱”也很普遍。在平原地區,一些地方在城市中心建設很大的城市主題廣場,并配以代表城市標志或當地歷史名人的大型雕塑,以及LED燈光設備;在山區,有些地方依山建造廣場。
“大廣場等城市地面過度硬化帶來諸多問題,比如,極易滯留地面雨水,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補充,土壤水庫功能難以發揮,使城市樹木生長受到威脅;或是加劇城市熱輻射,使城市熱島效應放大?!标兾魇∩缈圃荷鐣W研究所所長牛昉說。
不切實際引進草坪樹種
草坪等也是一些城市打造景觀的“重要道具”。
“長春屬森林草原地帶,大草坪、大廣場會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負面效果?!睎|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院長吳正方教授介紹說,在長春,6月前屬于草坪的生長期,9月以后草坪枯萎,因此,草坪一年只有兩個月供市民活動使用。長春春秋兩季風多,大廣場和草坪容易和主干路形成風筒,造成大風揚塵、垃圾漫天飛;夏季晴天多,陽光照射時間長、溫度高,大廣場和草坪不適宜市民乘涼。
這樣的情況在北方城市并不少見。前些年,遼寧某市曾大力推廣草坪建設,引來市民質疑,市民認為“草坪既浪費水,還難乘涼,冬天風大,夏天很曬”。
記者在東北多個城市采訪時發現,除了大草坪之外,一些城市還喜歡引進梧桐、槐樹這樣“漂亮”的外來樹種。但實際上,據吳正方介紹,在北方,梧桐在春天比本地樹種發葉晚2周左右,而秋天又比當地樹種提前2周左右落葉?!盎睒鋭t很難在寒冷地區越冬,冬天一凍,到春天很容易就死?!眳钦秸f。
李迪華表示,“很多人都不假思索認為,城市中綠地越多越生態,這是錯誤的。綠地過多會造成土地浪費、市民生活不便,而且還需要大量建設、管理和維護成本,導致城市公共財政資金使用方向錯誤和負擔加重?!?/p>
“目前在生態城市建設中,存在一種脫離實際、貪大求洋、違背自然規律的錯誤觀念與行為?!迸P指出,這實質上是誤讀和曲解了生態城市理念,對生態城市內涵認識不清,是一種“偽生態建設”。
國家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由于片面追求快速綠化效果和經濟利益驅動,一些地方出現大量采挖移植大樹導致破壞植被、毀壞林地等現象,不僅造成樹木原生地自然生態和景觀嚴重破壞,而且樹木移植成活率和保存率難以保證,造成森林資源的損失和浪費。
政績觀和評判標準偏差是根源
專家表示,“偽生態”現象在各地比較普遍,由于自然條件的差異,北方城市會比南方一些城市表現得更為突出。
“大尺度的道路系統、超大廣場、超大面積的水體、不切實際的綠地率,以及遠離使用人群的超大文化設施綜合體等都是錯誤的城市觀念表現,是典型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崩畹先A說。
吳正方說,生態城市建設要求城市與周圍的生態環境相協調。
李迪華透露,他在南方某地調研時發現,一貧困縣將對口援建城市撥付的上億元資金用來修建了一條景觀大道,后面接任的“一把手”又將原來景觀大道兩旁的樹木全部換成珍貴的景觀樹木。而這種現象在許多地方都很普遍。
牛昉也表示,由于“偽生態建設”片面追求布局上的整齊性和視覺上的觀賞性,使一些原來頗具地方特色、傳統特色或民族特色的城市建筑生態群落,逐漸被大同小異的大馬路、大廣場、大草坪、超高層建筑等替代,喪失了獨有的特色和魅力。
“干部的考核遴選機制以及錯誤的政績觀導致了城市生態建設中的功利化、短視化現象。”李迪華認為,“在有些地方,為可持續發展默默無聞作出貢獻、不刻意追求GDP的干部得不到提拔,而一些‘折騰’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的干部卻被提拔?!?/p>
有業內人士認為,對生態城市建設的評判標準不夠客觀。某些評比造成一些城市為了看起來“綠”而盲目提高綠地總量,在追求綠化與美化時帶來形式主義和浪費。
李迪華指出,城市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應該從思考“人需要什么樣的城市”出發,建設“人們可以持久生活的城市”,使人們感受到生活的便利、生活質量的提高。以通勤為例,表面上看似和城市生態建設無關,實際上,人們出行便利,不需要開車上班,就可以減少許多能源消耗、降低環境污染、降低生活成本。這些都是生態城市建設應該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