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又將有一批莘莘學子走出象牙塔,踏上社會。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上透露,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727萬,比2013年增加28萬,創歷史新高。
為安排好大學生就業,教育部要求,鼓勵和引導更多的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同時,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盡快制定簡化創業手續、降低創業門檻的具體辦法。上海市教委方面也積極行動起來,最新的消息是,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市教委學生事務中心三方日前簽約,在自貿區內設立經貿人才培養基地,每年定期向社會公布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人才需求白皮書》,今年春季起面向上海各高校學生舉辦上海自貿試驗區專場招聘會。
面對新的就業季,專家的看法是,中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癥結在于“錯位”,一邊是企業說找不到合適的員工,一邊是大學畢業生說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也就是說,不是整個就業市場提供的崗位數量不足,而是一種結構性不足。這種結構性不足表現在現實生活中,就難免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有的大學生一心想著能找到 “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找不到喜歡的,寧愿在家“啃老”,也不愿放低要求。筆者也聽到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某連鎖快餐店的高管告訴我們,90后大學生,兼職打工也很挑地方,咖啡店最受青睞,一來工作相對輕松,二來也顯得體面,和同學說起來也更有感覺,而快餐店已經很少有大學生愿意去打工。
然而,在為本期封面報道寫作、訪談諸多人物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優等生,可以有事業;沒有學歷,也能大有作為。從大公司做起,可以走上好的職業發展道路;從民企基層做起,也未嘗不是“另辟蹊徑”。
“有工作比好工作更重要”。 “職場新人最重要的是爭取機會”。 “不管從什么崗位做起,都不要白做”。這些過來人樂意與90后大學畢業生分享的職場經驗,其實都是指向一個道理:“第一份工作,不必太糾結。 ”第一份工作在別人眼中的好或壞只是暫時的,職場之路很長,一步一個腳印才是實實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