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構建職業隊伍”,“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農民體面勞動,是每個農民的“中國夢”,也是農業發展的新思路、大思路,通過推動實現這一目標,將撬動農業生產方式深刻轉變。
“民以食為天”,然而長期以來,農民這一職業卻絕不是的職業。即使在現代社會,我國的農民也長期收入低、勞動條件差,從穿著、舉止、衛生等各方面,和“城里人”有明顯差別,“農民”“農民工”等甚至成為“貶義詞”。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而“體面不體面,關鍵看收入”。靠傳統方式每家每戶經營“一畝三分地”,農民的收入難以提高,也難以成為有奔頭的產業。這次中央提出,提高種地集約經營、規模經營、社會化服務水平,增加農民務農收入,鼓勵發展、大力扶持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就是要通過“調存量、擴增量”,增加普通農戶收入,加快打造、引入“升級版”高收入農業經營者。
具體來看,今后一段時間提高農民,一是要靠“外力”,即通過城鎮化來減少農民數量,并以此加快提高農業經營的規模化、機械化程度;二是要靠“內力”,加強職業農民的培養,將新技術引入農業,把農業和資本、品牌結合起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盈利能力并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在職業農民培養方面,應按照國家戰略部署,制定好大中專院校特別是農業院校畢業生到農村經營農業的政策措施,圍繞各地現代農業發展急需的關鍵技術、經營管理知識及市場信息等開展教育培訓,采取送教下鄉、教師進村等農民易于接受的方式,把教育培訓辦進農村、辦進田間、辦進合作社和農業企業。
一系列“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的措施,都將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兩者互為因果。開車汽車去“種地”,農閑之余去旅游,農民“中國夢”實現的背后,必將帶動農業的現代化,“誰來種地”、“農業后繼無人”等問題也自然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