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州農村,雖然已推行火化很多年,政府統計的火化率也在不斷提高,但實際上,那里的土葬現象近些年越來越普遍。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以前建的骨灰堂后來基本都被拆掉了,被規劃成了宅基地或被承包了出去。村里死了人之后,一般都得“葬”兩次——先火化,再“大棺套小棺”埋進墳里。
不久前,本族一位嬸子過世,因為村里的骨灰堂幾年前就被改成了養豬場,所以家人只能買棺材土葬。他家庭條件不太好,只能自己拉著棺材去火葬場。到了火葬場,工作人員告知要先選骨灰盒——價格最低的也近千元。他們最終選了一個最便宜的骨灰盒,加上火化費共交了1600元才拿到火化單火化。
只要有了火化單,再往哪里埋就沒人過問了。叔叔覺得村里的集體墓地風水不好,于是選定了自己的一塊責任田當做墓地。緊接著,按照日漸興盛的風俗,叔叔家要請族人吃喝幾天,還要請吹鼓手、表演隊讓嬸子“入土為安”。雖然我們有意識地給節省著辦,最終還是花了1.8萬元——這是他們全家種地3年的收入。
在農村,死了人如果還得“大棺套小棺”,既沒有實現節省土地的目標,還加重了農民的經濟負擔。但是,這在我們這里卻是大多數人的無奈選擇,因為再也無處安放骨灰——骨灰堂沒有了。為什么建起來的骨灰堂又消失了?這源于地方政府“重心”的轉移,只抓火化率,不再關心怎么葬。
當然,這也與村民們“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有關。火葬剛推行一段時間,有些經濟條件好的人就在火化后再裝棺土葬,后來還有一些人把放在骨灰堂的骨灰盒也取出來重新安葬。時間一長,骨灰堂利用價值不高了,村里還要承擔看管費用,所以干脆動員那些家境不好愿意存放骨灰的戶也把骨灰取走,將骨灰堂拆了或賣了。
緊接著,鎮政府又出臺了不公開卻家喻戶曉的“政策”——只要繳納數千元的“免火化費”就可以不火化,直接土葬。“免火化費”交到鎮政府,沒有正式收據,只能保證鎮政府不再追究。如果被上級查到,錢不退,還得罰款火化,一切后果自己承擔。
火葬改革變質走樣,農民的殯葬負擔越來越重,曾經在耕地里消失的墳頭再次遍地開花,真不是一個好現象。